基本介绍:

《烈日灼人》是由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欧列格·米契柯夫、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娜迪亚·米哈尔科夫主演的剧情片,于1994年5月21日在法国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
该片以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治镇压运动为背景,讲述了斯大林时代的红军师长、战斗英雄科托夫一家在乡村度假期间遭受迫害的故事。

电影看点:

残酷的苏联大清洗,命运弄人的时代篇章
令人脊背发凉的现实佳作,将人性狠狠的进行拷打
如果你不明白权力斗争有多可怕,不妨看看这部电影

英文简介:

In Soviet Union in 1936, a shadow of Stalin’s repressions lie on a famous revolution hero. An accusations of being him a foreign spy are nonsense, and all known that, but a slow process of his life’s downfall is already running.

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在1936年的苏联,斯大林镇压的阴影笼罩在一位著名的革命英雄身上。指责他是一名外国间谍是胡说八道,大家都知道,但他生命垂危的一个缓慢过程已经开始了。

获奖记录:

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
第47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第47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大奖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第47届戛纳电影节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第4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电影奖 最佳非英语片(提名)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迈克尔·赛杜

剧照欣赏:

电影故事:

卡托夫是苏联的革命英雄,战后与比他小许多的妻子玛尔索、6岁的女儿娜佳回到家乡,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了政治“大清洗”运动,但传到这偏远的乡下,只是人们闲聊的话题。1936年夏天,村里来了一位英俊潇洒的男人德米,他是玛尔索10年前的恋人,他扰乱了这里的平静。他用音乐与各种游戏得到天真无邪的小娜佳的信任和喜爱,用甜言蜜语迷惑成年人,从他们嘴里探听他所需要的事情。不久,小娜佳发现了自己温馨的家庭不再和睦。慈祥的父亲卡托夫遭到政治迫害,革命英雄也没逃过残酷的政治运动。原来德米是秘密警察,“大清洗”运动终于没有放过这个世外桃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权威点评:

本片不再有米哈尔科夫轻松幽默的风格,变得凝重而充满紧张感。导演通过张弛有致的节奏把握,在一天的故事格局中表现种种复杂的情感。事实上,影片在整体气氛上,虽与米哈尔科夫之前的作品有很大的差异,但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却有他作品一脉相承之处。米哈尔科夫依然关注由突如其来的剧烈变化,所引发出的人性的不同侧面,关注复杂人性不同的历史成因;依然体现出他细致地剖析人物内心情感的技巧与兴趣。政治背景只是一个背景,或说是一个导火索,米哈尔科夫要引爆的不是政治的情绪,而是人物内心的隐秘世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幕后花絮:

导演米哈尔科夫亲自出演遭受迫害的卡托夫,饰演小娜佳的是他5岁的女儿娜婕达,表演自然生动,相当抢眼。

媒体评价:

《烈日灼人》透过民族英雄红军上校科托夫的遭遇,描绘了旷日持久的“肃反”运动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影片并未运用刻画政治现实惯用的冷峻色调和激烈斗争场面,而是将画面定格在晨风里包裹着香气的乡间、翻滚着金黄色呢喃的麦田、母亲吟唱的歌声、妻子的嫣然笑容和女儿的小小怀抱。可在这样浓郁温暖的氛围中,却隐藏着血泪与冲突,不安与暴力。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以悲怆的情绪创作了这部以19个世纪30年代苏联政治镇压运动为背景的作品,他没有做过多的追问和过于苛责的批判,而是平静地叙述了受害者面对祖国的反目和亲人的离别时那种无法言喻的痛楚与无法愈合的伤痕。为了反衬出主题的残酷,导演还在影片中还插入了大量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将俄罗斯诗化电影美学与情绪感染的结合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许只有这种和谐而强烈的对比才能恰当表现出那种灼人的烈日(新浪娱乐评)。

《烈日灼人》虽不是政治片,但是作为一部饱含着浓厚政治现实的作品,它始终将人性放在政治这块试金石上进行拷打。作为一部反思历史的影片,《烈日灼人》并没有简单地以好人受诬陷和坏人乘机作恶来总结和认识当时政治环境的恐怖,影片没有树立那种面对邪恶能够独善其身的道德英雄,也没有塑造一个笑傲迫害,面对死亡还能把酒放歌的革命英雄。导演没有用个人偶然遭遇苦难的故事去消解或者阐释那个年代的荒诞,而是描绘出人在特定的社会时期所面对的境遇,从而较深刻地揭示了和斯大林极权统治的某些性质和在这种体制下人性所彰显出来的形态。影片对于前苏联19世纪30年代氛围的营造使用了暖黄色调,高光和柔焦镜头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怀旧的气氛,用田园诗般的画面反衬大清洗的残酷,但更重要的是要为19世纪30年代普通人民友爱和乐的生活唱一首颂歌,通过那些柔和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导演对那个年代朴实生活的怀恋和赞美(《电影文学》评)。

图书摘录: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中无论是没落贵族米迪亚,还是革命英雄科托夫,都在经历着由政治运动带来的灾难,他们在作为受害者的同时也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他人进行着迫害。为了反衬出主题的残酷,米哈尔科夫在影片中插入了大量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将俄罗斯诗化电影美学与情绪感染的结合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许只有这种和谐而强烈的对比才能恰当表现出那种灼人的烈日。不过导演太偏爱自己的宝贝女儿了,用了太多不必要的特写镜头,有用人唯亲之嫌。影片获当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封面图片:

纯净无邪的小天使 (薛嵩∙红线)

整片最出彩的角色(Eowyn)

太招人疼~~(伊壁鸠鲁)

好像童年版的杨幂(花落花开自有时)

说像杨幂那个人你去看看眼疾好吧(tghcl)

相关论文:

谈俄罗斯电影《烈日灼人》的艺术成就与历史意义

评分细分
《西片碟中碟》的评分
前一篇文章男孩遇见女孩 Boy Meets Girl
下一篇文章卡蜜儿·克劳岱尔 Camille Claudel
俄罗斯著名导演,被誉为俄国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善于经营影像,用出色的画面来叙事传情,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俄罗斯人道主义关怀。
burnt-by-the-sun《西片碟中碟》的简评:米哈尔科夫以悲怆的情绪创作了这部以上个世纪30年代苏联政治镇压运动为背景的作品。

4 评论

  1. 用细节堆积故事,用轻松的镜头讲残忍的事,是中国导演最值得学习的。不过这真是一部电影节片,主题和拍摄的学院派满足了评委的一切需求。

  2. “我杀人,安知人之不杀我;始以杀戮张威势,继以懦怯长猜忌,戈矛起于石交,推诚不见腹心,民不见德,惟乱是闻,举凡丈夫之磊落,胥成女性之阴贼,声声同志,人人离心,异己必锄,同气相残,人诋其阴狠,我知其内馁也!我革人命,人亦革我命;君以此始,愳(惧)亦以此终”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