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鉴赏:

《卡萨布兰卡》于1943年1月公映时,正值美英两国首脑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会上作出了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方可结束战争的重要决定。这一举世瞩目的会议给这部恰好把故事背景放在《卡萨布兰卡》的影片做了义务广告,人们争相从影片中一睹卡萨布兰卡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卡萨布兰卡》一举成为好莱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拍摄的卖座成绩最好的影片。

但是,除了这一偶然因素外,《卡萨布兰卡》受观众欢迎,还由于它的故事情节曲折紧张,叙事节奏紧凑流畅,对话简洁幽默,由鲍嘉和褒曼领衔、伦斯和伐德特衬托的强大明星阵容搭配齐整,演技精湛。最后还必须提到片中那支流传广远、经久不衰的优美歌曲《时光流转》,由杜利·威尔逊主唱的这支名歌近70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地广播电台的保留音乐节目。

用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卡萨布兰卡》确实称得上一部完美无缺的经典之作。它具备了吸引观众的一切视听觉元素:潇洒、刚强而又带几分神秘感的硬汉,美丽、多情而命运多舛的少妇,令人无限伤情的恋爱故事,惊心动魄的追捕和枪战,富于异国情调的北非城市景观和风土人情,回肠荡气的音乐……再加上适逢其时的爱国主义主调和反法西斯激情。这一切足以使观众如痴如狂、心醉神迷。何况导演寇蒂斯又是拍摄类型影片的个中能手,对欲擒故纵、迂回中的、大布疑阵、画龙点睛等一套经典叙事程式,烂熟在胸,运用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卡萨布兰卡》作为类型影片在技巧上是十分出色的。由阿瑟·爱迪生掌机的摄影机机动灵活,经常处在运动状态,在由卡尔·威尔设计搭建的富于幻想色彩的饭店布景内升降回转,使得即便是静态的场面也给人一种强烈的动作感。在剪辑上,奥文·马克斯娴熟地运用好莱坞惊险片的经典方法——“在动作强点上剪接”,使叙事的节奏绝无拖沓之处。这一切都使叙事上的简洁成为该片的重要特色。《卡萨布兰卡》实际上是改编自茂莱·帕纳特和琼恩·艾里孙的一出独幕剧,因该剧从未上演过,甚至没有出版过,所以也就湮没不彰了。在原剧(《谁都来找里克》)中,许多事件,如德国信使的被杀、警察袭击抵抗运动分子的秘密集会等,都只是通过对白来交代。它通过各色人等川流不息地出入饭店来加强场面的生动性。影片保留了原剧的这一特色,又充分利用电影表现的时空自由,对共时性的动作作平行剪接的处理,迫使观众几乎从头至尾处在耸动不安的状态,在情绪上步步紧跟故事的快速进度。这种绷紧心弦的做法甚至延续在影片结束前的最后一分钟。当里克拔枪击毙司特拉斯后,观众仍捉摸不清雷诺将如何处置里克。随着法国警察和德国党卫军听到枪声赶来,雷诺把眼光从里克身上移开,指示警察去四散搜捕嫌疑犯时,观众才松了一口气。但影片只让雷诺和里克简短地对话了几句,便立即结束,可谓紧凑到了极点。

《卡萨布兰卡》在迈克尔·寇蒂斯的创作年表上属于中后期作品。寇蒂斯于1888年出生于布达佩斯,原名米海利·凯尔代茨,是匈牙利电影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26年去好莱坞改用今名时,已经拍摄了四五十部影片,但奇怪的是人们对他在匈牙利和奥地利的十余年创作活动情况几乎毫无所知。到美国后,他仍以每年拍摄一至三部影片的速度不停地“冲刺”到1962年去世时为止。然而,这位一生拍摄了123部影片(其中包括《罗宾汉》、《赫克倍莱历险记》、《海鹰》、《扬基美国佬》、《欲海情魔》等名片)的导演,这位曾发现并成功地培养了如蓓蒂·黛维丝、詹姆士·贾克奈、埃洛·弗林和琼·克劳馥等大明星的导演,却始终不受西方影评界的青睐。1950年代在法国爆发的关于作者电影的论争中,寇蒂斯的“作者”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承认,法国新浪潮影评家克劳德·夏布罗尔甚至以《卡萨布兰卡》为例,挖苦地说:“我已经发现了影片成功的秘密,那就是选好时机!”这批“作者电影”论者,坚决不肯承认寇蒂斯的作品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风格,把《卡萨布兰卡》的巨大成功或归之为“选好了时机”,或称之为好莱坞商业制片制度的一个“意外收获”。1982年,一位美国记者把《卡萨布兰卡》的电影剧本作为“新作”(尽管它已被选入1945年出版的《美国最佳电影剧本选,1943~1944》一书),分送给217位美国文学代理人。结果在读了剧本的人中(绝大多数人未看一眼就把它退了稿),32人指出了它的来历,38人真以为是新作。一位“作者论”评论家便以该事例为证,说这不仅说明了美国文学代理商们的孤陋寡闻,而且也表明“《卡萨布兰卡》毕竟还算不上一部艺术作品”。强词夺理,以此为甚。

对《卡萨布兰卡》的不同评价,反映了广大观众和新潮评论家之间的分歧甚至鸿沟,也反映了影评界内部对类型电影,对类型化的叙事程式、表现手法和表演风格的评价分歧。这恐怕是一个将要永远争论下去的问题。

最后,关于该片的表演成绩,必须特别提到扮演雷诺上尉的克劳德·伦斯。《卡萨布兰卡》的男女主角,固然是鲍嘉和褒曼,但这两位闻名遐迩的大明星在影片中的演出并不十分理想。鲍嘉扮演的里克代表了他的硬汉类型的初步成型阶段,离完美尚有一段距离,他只是在八年之后,才因《非洲皇后号》而获得最佳男主角奥斯卡奖。褒曼扮演的依尔沙在表达内心复杂情绪上还稍嫌简单,这同褒曼初到好莱坞未久,对好莱坞的类型表演风格尚经验不足有关。褒曼被塞尔兹尼克聘来好莱坞,其本意是想把她培养成嘉宝第二,但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角色,在起初几年里她虽与米高梅订有合约,却常常被借给其他片厂,而她在《卡萨布兰卡》中的角色,即属借用。如果对照她后来在希区柯克的影片《爱德华大夫》和《美人计》中扮演的同类型角色的卓越演技,即可看出其间的差距。然而克劳德·伦斯这位英国演员却在《卡萨布兰卡》中创造了他一生中最佳的角色。他于1936年来美国后即加入华纳影片公司,参加过《罗宾汉》、《海鹰》、《金石盟》等许多影片的演出,偶尔也回英国演戏,如与费雯·丽合演《璇宫艳史》等,但均不如雷诺一角引起人们如此热烈的赞扬。雷诺这个狡猾、多变、作恶多端而又天良未泯的人物,是很容易被演成小丑一个的。但伦斯对它的把握极有分寸,不瘟不火,善于在细枝末节处让观众意识到他在个人私利与民族大义之间的摇摆。因此,即便是拒绝承认《卡萨布兰卡》的艺术地位的“高级”评论家们,对伦斯的表演也是极表推崇的。

本片在1977年美国电影学会评论的“美国电影十大佳片”中名列第三;1987年在为纪念好莱坞建立100周年举办的“美国电影十大佳片”评选中名列第三。

(邵牧君)

1
2
3
评分细分
周黎明《西片碟中碟》的评分
前一篇文章赌城风云 Casino
下一篇文章周黎明《西片碟中碟》使用说明:评分
他的作品范围很广,包括歌舞片、警匪片、宗教片、间谍片、奇情片等等,他将欧洲电影的新方法带进好莱坞,尤其对有声电影的发展上很有贡献。他有“导演之霸”的称号,是多产而卖座纪录高的导演,在美国影史上有相当高的贡献。但他的后期作品大不如前。令人怀念的还是他1940年至1950年间的作品。
casablanca《西片碟中碟》的简评:政治和个人感情又次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部感人肺腑的经典爱情片。

2 评论

  1. 小时候看《卡萨布兰卡》没看出什么不和谐来,最近重温,却发现结局实在太基了:永失所爱的Rick和被Rick大义感化的Leno探长双双亡命天涯鸾凤和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实在是……喵啊!我现在看什么都不正常了!

  2. “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若干年后重温已经少了许多感动,但字字珠玑的台词仍是经典。永远记得那首好听的《As Time Goes By》,也记得英格丽·褒曼有那么一对迷人的双眼,即便是黑白电影也掩盖不住特有的光辉。★★★★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