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流浪艺人》是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执导的剧情片,由伊娃·科塔曼尼多主演。
《流浪艺人》讲述了希腊1939年梅塔萨克斯将军专制统治到1952年到帕帕戈斯右派将军上台的历史。流浪艺人每一回演出历史剧《牧羊姑娘戈尔芙》都因为政治事件的发生被打断,从而见证历史演变的进程。

英文简介:

Greece, 1939-1952: Fascist, Nazi, and Communist conflict, as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a family of travelling provincial players.

机器翻译,仅供参考


希腊,1939-1952:法西斯,纳粹和共产主义的冲突,从一个旅行的省级玩家家庭的眼睛看。

获奖情况:

1975年戛纳电影节FIPRESCICC双周奖
1975年柏林电影节国际电影奖新电影论坛奖

剧照欣赏:

电影故事:

1939—1952年是希腊一段充满混淆价值与禁忌的时期。一个流浪卖艺的家庭,在这个混乱时期里,在希腊各地讨生活,而他们的演出又一再地被政治事件所打断。先是纳粹的入侵,演出中途发生空袭,曾从军抗敌的团长被通敌者打死在舞台上。二战结束后,前来接收希腊的英军抓住了他们,并要求演出,结果又在一名士兵的被杀中草草收场。而参加游击队的弟弟潜回国内,在演出当中杀死了害死父亲的与母亲同居的人。最后,美军势力进入希腊,团长的二女儿嫁给了一名美军士兵,她之前所生的孩子现在已经可以演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权威点评:

本片是安哲洛普罗斯“希腊现代史三部曲”的第二部,另外两部分别是《三六年的岁月》(1972)和《猎人》(1977)。这部被认为试图涵盖希腊现代史的、最具有野心的作品长达近4个小时,但镜头数只有80多个。不了解希腊现代史和古希腊戏剧的观众,完全无法领会其中的奥妙。而这正是安哲洛普罗斯的天才之处,他在希腊的政治历史中找到了与古希腊悲剧相似的内在结构,并把它们精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影片的形式也是典型的安氏风格,固定的长镜头拍摄,复杂而缓慢的移动摄影,大量反陈规的对话场面的处理,所有这些都让世界的目光开始关注这位正在崛起的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图书摘录:

安晢罗普洛斯《希腊现代史三部曲》之长达四小时但只用80个镜头。影片横跨1936至1952年这16年,通过一个巡回演出的乡村剧团,反映了从法西斯统治、二战被占领、内战、右翼集团等阶段的社会大动荡,但焦点始终是普通人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剧团在历史的变迁中的变化和历史的演变在剧团中的反映作为叙事的主要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英语短评:

Like Fellini filmed in slo-mo by Tarkovsky: baffling, frustrating,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就像塔尔科夫斯基在斯洛莫拍摄的费里尼:令人困惑,沮丧,令人敬畏。

评分细分
《西片碟中碟》的评分
前一篇文章玫瑰之名 Der Name der Rose
下一篇文章血色将至 There Will Be Blood
行云流水般的长镜头、迷人的场面调度、希腊北部阴霾的冬日、浓得化不开的雾中风景、永远处在旅途中的主人公、静如止水的时间和诗画叠加的空间、沉重的希腊历史与深邃的自我放逐,甚至一段空白的胶片、一只从海上升起的巨大雕塑的手、轰隆向前的火车,这些都可以成为解读安氏电影的关键词。
travelling-players《西片碟中碟》的简评:编导具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倾向,艺术方面处理得很庄重,如同古希腊戏剧一般,深焦长镜头运用和长时间的群体画面是主要摄影风格,有些镜头长达九分钟,但不乏戏剧内力。而在表现手法上暗喻与现实相互融合,结尾的葬礼(演员们为一位被处死的同事举殡)颇为感人。影片被视为导演中前期创作阶段中最优秀的作品

4 评论

  1. 动荡的历史,冷静地叙述;手风琴的悠扬带着思绪四处纷飞,遥望着安哲镜头下的画面;长镜头接踵而来,剧情散而凌乱,每一年的每一天。多个片段是如此的安静如诗,诗意而美。

  2. 近四小时的片子只有130个镜头,除了一个最短的5秒镜头外都是20秒-9分钟的长镜头!啧啧。人物多时间乱背景杂,第一遍太难看懂!读了网友整理的分镜头脚本才大概明白。很多场景采用在同一空间内时间穿梭的形式来叙事,调度和拍摄很厉害,尤其是广场集会一场720°长镜头戏简直是神来之笔。亚克森伯雷!

  3. 转街过巷就如滑过浪潮。他们缓缓走着.历史逐一呈现.怎么也演不完的舞台剧.历史是打断演出的背景.终于有次演完.英军甚至与演员交换帽子交换场地那英人却死在历史枪下.一次演出期间两名演员被枪杀.观众掌声不断.台上一片死寂.有一幕演员成了观众.街道倒成了对战双方的舞台.这片子让我脉搏和心脏都阵痛.

  4. 【A-】看完本片后,严重怀疑贾科长的《站台》就是对这部《流浪艺人》的本土化翻拍。动荡的历史浪潮,四处流浪的舞台演员\文工团,随着时代浮沉的个人命运,以及一脉相承的“重位移,轻剪辑”的拍摄手法。但最大的不同在于《流浪艺人》是以环境作人物,而《站台》是以人物作环境。换句话说,本片几乎没有任何基于人物的心理认同感(大量省略与留白,几乎没有特写镜头和心理描写),观众始终与人物隔着一道名为“导演”的壁垒。真正重要的是安哲的空间调度意识,在220分钟里的一百多个长镜头中,安哲几乎尝试了所有影像空间的承载与展现手法,由内而外的扩散,由外向内压缩。23年的时光,开头与结尾,已经不再是同一批剧团,但却同样面对着不可捉摸的未来。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