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音乐《再见杰克》


看了前面的字幕才知道这首歌竟然写给一只老狗的。晕了!原创MV《再见杰克》,视频制作棒极了!(梦千寻写于2011年)

2电影《在路上》


电影《在路上》可以看到了。一年了,终于等到了。(梦千寻写于2013年)

1图书《垮掉的行路者》


《垮掉的行路者》独家书摘:
传记一般是为圣人、伟人、至少是贤人写的,但这本传记却是写一个凡人、一个“病人”、甚至是一个“罪人”,这就是杰克·克鲁亚克,“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克鲁亚克的生活十分复杂,然而他最有代表意义的生活却是在路上流浪,正如他那本代表作品的名字一样—“在路上”。在路上,这就是克鲁亚克生活和创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克鲁亚克这个人的关键;而要理解克鲁亚克的路上生活,就需要了解美国文学中的“路上生活”。

喜欢这张照片,扫描一下(by 站长)

在克鲁亚克的《在路上》之前,美国文学中有有关“路上生活的两大经典著作《白鯨》和《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在《白鲸》中,水手以实玛利、他的朋友野蛮人魁魁格和一船人跟随亚哈船长,乘着裴圭特号捕鯨船,游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三大洋,捕杀鲸鱼,追击大白鲸莫比·迪克,最终船翻人亡,葬身海底。作品以辽阔的海洋为背景,描写人类与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鲸鱼的搏斗,以象征的手法,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劳动。在《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白人少年哈克厌恶生活环境的陈腐刻板和庸俗虚伪,黑人吉姆不甘忍受奴隶制的欺凌和压迫,他们决心摆脱所有这一切,于是结伴而行,同乘一只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漂流而下,躲避两岸“文明的”社会与政治制度,去追求心灵的和身份的自由。作品描写了大河之上两个不同肤色的人共同生活,团结互助,在与大自然相融合的一只小木筏上近乎理想状态的生活,与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行为和社会的剥削压迫制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揭露了“文明”社会的不合理,表达了摆脱“文明”的枷锁,追求身心自由的美好愿望。无论是《白鲸》中的扬帆出海,还是《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的乘筏漂流,都是路上生活,一种向着变化和运动的追求和探索。《白鲸》反映的是从殖民浪潮到西进开拓这一时期美国民族的追求,人满怀理想和信仰,与大自然生死搏斗,充满了悲壮、质朴和浪漫主义。《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叙述的是从废奴运动到“镀金时代”这一时期美国民族的探索,人面对庸俗和丑恶,与社会进行斗争,显示出成熟、怀疑和现实精神。从一开始,在这块大部分未曾开发的辽阔土地上,就没有封建传统束缚,于是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美国民族不断前进,逐渐成熟,上述两部作品反映了美国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的发展历程。

和帅哥詹姆斯·弗兰科真像。或者说,演的真像。(by 站长)

本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在各方面跃居世界首位,美国之梦似乎要成为世界之梦。接下来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民族和整个西方世界一起经历了精神危机。文明如此高度发展的现实生活,在美国青年心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克鲁亚克以完全现代的方式,开始了对新的时代的探索,在《在路上》这部作品中他以几乎是直白的风格记录了自己的路上生活:主人公萨尔(作者自己)有时独自一人搭车,有时和迪安(尼尔),再加上其他女人和男人一起驾车,横穿美国大陆旅行。与《白鲸》和《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相对照,这里的路上生活有了巨大不同,不是捕鲸船也不是小木筏,而是现代文明和美国生活中的代表性交通工具汽车,不再与大自然风雨同舟,也没有社会中的矛盾冲突,只剩下几个男女,有的是偷车贼,有的是吸毒者,有的是同性恋,并不为什么功利的目的,仿佛只是为上路而上路。汽车是美国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象征,它是机械,它有速度,它属于个人,它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到了五十年代,汽车已经十分普及,普通人也有车,汽车成为一种文化载体,特别对年轻人来说,更是令人着迷的东西。在作品中,青少年们酗酒、吸毒、群交、搞同性恋、开车流浪,要求摆脱一切束缚,沉迷在运动中,其中有个重要情节,它是作品的中心意象:迪安开车,萨尔和玛丽卢坐在旁边,三人全都赤条条一丝不挂,在美国西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飞驰,就这样他们游览了一个古老的印第安废墟。离开城市,离开人群,摆脱社会陈规,摆脱道德禁忌,走向自然,走向原始,放纵本性,为所欲为。所有的这一切行为都是无目的的追求,而汽车的风驰电掣使得这些追求达到极致。

杰克与母亲在马萨诸塞州,一九六六年八月。照片蒙安·查特斯提供。

人们会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答案只能从历史中去找,因为只有人才有历史,人的行为构成历史,动物是可以被视为没有历史的。当美国经历了它的精神发展的生长阶段浪漫主义和成熟阶段现实主义之后,进入了新的时期,空前发达的物质享受,史无前例的个性解放,却又伴随着战争的大屠杀、阶级的不平等,年轻人对这一切感到惶惑、怀疑、厌倦、甚至恐惧,抛弃了旧的道德和价值又没有新的责任和理想,丧失了理性的标准,只剩下感官的享乐最终是对社会制度的拒绝,对人类前途的绝望。因此,“垮掉的代”本质上是美国民族精神的迷惘和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当然,“垮掉的一代”是极其复杂的。他们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有金斯伯格这样的无政府主义激进分子,也有斯奈德这样的东方神秘主义者,有尼尔这样世故的偷车老手,也有巴勒斯这样吸毒的知识分子,而克鲁亚克既是“垮掉的一代”的命名者和奠基人,又是其实践者和代表人物。从克鲁亚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垮掉的代”的若干主要特征

杰克·克鲁亚克在纽约,一九五九年十月十日。F.W.麦克达拉摄。

反社会。“垮掉的一代”是一种社会现象。它虽然口头批判和否定整个社会,实际上主要拒绝和嘲弄中产阶级的传统价值,克鲁亚克“不务正业”,到处流浪,酗酒,吸毒,群交,裸体,搞同性恋,无穿的精力无处发泄,专门进行个人的道德反叛。其积极意义在于,通过否定传统价值批判现存社会,在无法直接动摇权力制度的现状下,拒绝遵守道德也是一种反抗的策略。

平民性。“垮掉的一代”具有平民性。与大多数文艺流派不同的是,“垮掉的一代”是平民大众的。他们虽然家庭背景不同,有的出身世家,如巴勒斯,有的出身寒门,如尼尔,大多数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如金斯伯格、克鲁亚克,但是他们都多少从事体力劳动,并且社会地位不高:巴勒斯长期当农民,尼尔始终干仆役,金斯伯格做过搬运工,而克鲁亚克曾是水手、装卸员、体育记者、火车司闸员,以及多种短工;即使他们成名之后,也都没有进入上流社会,相反,他们大都对为富不仁的资产阶级抱有轻蔑甚至敌视态度。他们的平民性也充分地反映在作品中,金斯伯格最推崇的是惠特受,他的诗歌《嚎叫》继承发扬了惠特曼的自由体诗歌传统,他被称为“新惠特曼主义”的代表人物;克鲁亚克的小说题材取自平民生活,采用“自发写作”手法,不用构思,不事雕琢,不加思索,想到那里写到那里,具有记录文学的特点,事件细节连绵不断,一气呵成,有人把他称为小说界的惠特曼。克鲁亚克和金斯伯格与平民诗人惠特曼的这种联系,充分说明了“垮掉的一代”的平民性。

青年文化。“垮掉的一代”属于青年亚文化。在维护传统价值的成年一代和“垮掉的一代”之间,存在着一道深深的代沟。在成年一代看来,克鲁亚克等人是幼稚荒唐的,然而,克鲁亚克拒绝成长。克鲁亚克的作品主要是十八部小说,大都带有自传性质,其中十二部构成《杜洛兹传奇》,明显地充满了对童年的回忆;而在生活中,克鲁亚克也一直是个孩子,他始终与母亲共同生活,并且经常和青少年们混在一起。本质上说,青年文化是对西方理性文化传统的怀疑,这种文化崇尚本能,企图在感性放纵中确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东方艺术与神秘主义。“垮掉的一代”的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它对东方艺术与神秘主义的向往。表面上看,极端放纵的“垮掉的一代”与崇尚和谐的东方文化毫无共同之处,甚至彼此对立,实际上物极必反,完全否定西方传统价值就很可能导致转而求助于东方文化。金斯伯格拜师佛学高僧,执教于美国科罗拉多纳洛帕佛学院;斯奈德钻研东方艺术,努力追求中国诗歌的意境;克鲁亚克出身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却对佛教禅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身体力行地到高山深谷中参禅悟道,并且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了《达摩流浪汉》和《巴黎悟道》两书。无疑,对于某些西方知识分子来说,东方文化是一条精神拯救之路,至少是与西方文化互为补充的。

以克鲁亚克为代表“垮掉的一代”所表现的上述特征,是美国民族精神探索的一段历程,在同一时期里,其他艺术作品也表现了某些类似的倾向。在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主人公也经历了段路上生活:四十岁的中年男子亨伯特热恋上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他带着她开车出走游历美国大地,最后以悲剧告终。在亨伯特病态的追求中,寄托了对世故的欧洲的失望,而“小仙女”洛丽塔的失去童贞,仿佛是对早熟的美国的遗憾。与克鲁亚克的《在路上》相似,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表现一种挑战世俗道德的追求,以及回避现实崇尚艺术的倾向。路上生活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先进,生活方式越来越优越,但是精神状态越来越颓废,结局越来越可悲。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从《白鲸》、《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在路上》到《洛丽塔》,美国民族精神探索的的历程越来越暗淡,迄今为止的情况就是如此。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民族没有前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美国民族的历史肯定是光明的。

然而现今的精神迷惆状态将会持续多久以及如何改变,没有人知道,文学敏锐地提出了这种问题,但是不能回答这种问题。在对克鲁亚克和“垮掉的一代”做出抽象分析之后,让我们回到对克鲁亚克进行具体描述的这本传记。克鲁亚克是一个有名的人,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也是一个失败的人。所有这一切,我们都可以从这本传记中读到。而我以为,他身上最可贵的东西,就是“路上精神”,一种想要浪迹天涯的永无休止的冲动。也许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过这种冲动,但是,克鲁亚克的这种冲动更强烈、更持久,并且化为行动,化为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作为一本反映文学家生平的传记,本书使用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手法:众多当事人(与克鲁亚克打过交道者)进行回忆,通过作者叙述合为一体。这种方法不仅给出了对克鲁亚克的全方位观察,能够使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克鲁亚克,而且提供了对克鲁亚克的多标准评价,有助于读者做出独立和准确的判断。

译后掩卷,一种感慨之情油然而生。其中一个场景在我心中久久徘徊:克鲁亚克辍学回家,他最好的朋友劝他继续深造,为安慰朋友,他答应了;他们在车站分别,当克鲁亚克乘坐的列车开动后,这位朋友一边跟着列车奔跑,一边唱起了一支送别的歌。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到自己的心情有些像他的朋友,我为他送别,我们的这本译著就是为他送别的歌。
(华明 代译序)

补充内容

原创MV《再见杰克》 痛仰:

《垮掉的行路者》书中的一个表格: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