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世界的第一流的视听享受音乐片
深刻洞悉人性的经典之作
百部美国经典名片之一

基本介绍:

《莫扎特传》是由米洛斯·福尔曼导演,汤姆·休斯克、F·莫里·亚伯拉罕主演的一部传记片。该片于1984年9月19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以倒叙的方式讲述音乐家沃尔夫岗·阿巴迪斯·莫扎特的一生。

获奖记录:

·第五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八项大奖
·第四十二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奖

英文简介:

The life, success and troubles of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as told by Antonio Salieri, the contemporaneous composer who was insanely jealous of Mozart’s talent and claimed to have murdered him.

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沃尔夫冈·阿马迪斯·莫扎特的生活、成功和困难,同时代的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利里曾说过,他疯狂地嫉妒莫扎特的才华,并声称谋杀了他。

剧照欣赏:

最火台词:

Antonio Salieri: [reflecting upon a Mozart score] On the page it looked nothing. The beginning simple, almost comic. Just a pulse. Bassoons and basset horns, like a rusty squeezebox. And then suddenly, high above it, an oboe. A single note, hanging there, unwavering. Until a clarinet took over and sweetened it into a phrase of such delight! This was no composition by a performing monkey! This was a music I’d never heard. Filled with such longing, such unfulfillable longing, it had me trembling. It seemed to me that I was hearing the voice of God.

全部台词

幕后花絮:

  • 梅格·蒂丽原本确定出演康斯坦丝,电影即将开拍前,在拍摄地点布拉格,她和一些孩子们在街上玩足球,结果伤到了她的腿。于是她的角色必须换人。
  • 梅尔·吉布森曾为莫扎特的角色试镜。
  • 电影中,唐·古万尼表演舞台,正是歌剧第一次演出的地方。
  • 音乐事先录制好,在拍摄的时候作为背景音乐播放。为了使表演更加令人信服,汤姆·赫尔西每天练习四个小时的钢琴。
  • 歌剧初次公演时的布景和服装,是特意按照原来的服装和布景的草图设计而成。
  • 整部电影采取的都是自然光线。
  • 莫扎特的笑声被设定为令人讨厌的,这一点来源于一些谈到他的书信中。有人把他的笑声描述为”有传染性让人头晕的”,还有人说”就像是金属划在玻璃上面”。
  • 在一段场景中,莫扎特把古拉克说成是”令人厌烦的”,并且说”我不喜欢他”,这里指的是汉德尔。事实上,古拉克和汉德尔是莫扎特最喜欢的两名作曲家。
  • 为了把这种特别程式化的表演转化成可行性的剧本,麦洛·弗曼和彼得·夏弗花了四个月的时间进行改编。他们增加了一些角色,如神父、女仆、大教主和岳母。
  • 在拍摄文森特·斯克亚维利走路的一段戏中,导演麦洛·弗曼警告他说:”电视正在把你毁掉。”
  • 电影里只有四处布景需要修建:塞勒里的病房、莫扎特的住所、一段楼梯和歌舞杂耍剧场。所有其他拍摄场地都可以在当地找到。
  • 电影中参照的剧本,第一次演出是在1979年11月2日,伦敦国家剧院。
    穿帮镜头
  • 歌剧场景中的演员们穿着带拉链的服装,那个时代是没有拉链的。
  • 莫扎特在弹子球桌旁时,镜头切换,球改变了位置。
  • 萨列瑞在莫扎特灵床边拿的蜡烛比他后来从门外回来时要短。
  • 费加罗的婚礼第四幕刚开始,给莫扎特特写的时候,身后的皇帝已经打了一个哈欠。
  • 在接近尾声处,萨列瑞和康斯坦说话,他的头发一会在前面,一会在后面。
  • 一个事实性错误,莫扎特是左撇子。
  • 约瑟夫二世那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是像萨列瑞说的那样是奥地利的国王。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剧作家谢弗创作的舞台剧《莫扎特》在美国百老汇上演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在伦敦看了本剧后决定把它拍摄成电影。影片的外景地是导演的故乡布拉格,该城市是莫扎特多部作品首演的地方。至于表演,两位男主角在拍戏期间发生了类似他们角色的勾心斗角,但最终扮演萨列瑞的演员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拍摄过程
该片在拍摄过程麻烦不断,先是深得导演信赖的女主角因为开机前一天在布拉格街头踢球伤了韧带,而不得不临时回美国重新选角。而后又是遇到财政危机,最后是向派拉蒙公司求援,并搭上了导演的全部储蓄,总算凑足了1800万美元完成了电影的拍摄。

媒体评价:

《莫扎特传》是人物传记片的顶峰之作,轰动世界的第一流的视听享受音乐片,深刻洞悉人性的经典之作。(网易娱乐 评)

《莫扎特传》是一部罕见的电影,它近乎完美的剧本,优美的音乐,高雅的影像,非凡的演出,炫目的导演,和引人入胜的故事都证明了这一点。(《电影批评家》评)

影片《莫扎特传》以倒叙的手法表现了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坎坷一生,同时也给观众展示了一幕“因妒生恨”的人间悲剧。影片在萨利埃利的回忆中娓娓道来,他给观众展示了一个形骸放荡的莫扎特,一个不拘小节的莫扎特和一个才华横溢的莫扎特。(新浪娱乐 评)

《莫扎特传》反映了艺术上的创新与模仿、生活中的天真与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与恶的冲突,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因无知和缺乏鉴赏力而扼杀天才这一可悲事实。影片透过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萨列里兢兢业业,但资质平庸,莫扎特才气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烧的萨列里最终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刚愎保守的维也纳音乐界中惟一能领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绝无仅有的音乐知己。两人本可成为西方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却由于一方的嫉妒,最后双双以悲剧告终。嫉妒,这一人类最原始的阴暗心理,它毁灭掉了一段本应成为现实的人间佳话。(南海网 评)

该片一改把古典音乐家当成“完人”或“圣人”来描绘的传统,颠覆了从莫扎特去世后由他太太开始的“贴金运动”,还原了他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乐之间的矛盾。这部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第57届)的影片可视为两名音乐家的传记,除了莫扎特,还有他的同行萨列瑞。影片透过萨列瑞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 IMDB评)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影片,该片的独创性是显而易见的。一般说来,人物传记是最难由形式上突破的电影题材,一个人的一生再怎么精彩,无非也脱不了由生到死的述说法则。唯《莫扎特传》叙事结构与众不同,匠心颇具。(网易娱乐 评)

影史钩沉:

  • 很多音乐领域的教授在研究了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莫扎特传]中钢琴上所有的音乐键后,都表示在同一演奏时刻里,没有一个音是不准的。换句话说,你所看到的就是你所听到的。该片改编自1979年的同名戏剧。最终收获奥斯卡11项提名,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8座奖杯。
  • 众所周知,电影拍摄中的器乐演奏段落大多是录好音乐现场播放之后,演员“空弹琴”。但据说还真有几个无聊的音乐教授研究过1984年的电影[莫扎特传]中所有的钢琴演奏段落(包括半身镜头中手臂移动的角度和姿势),结果竟然是完全没有错误!可以说,你看到的就是你听到的。
  • 1984年的[莫扎特],讲述了一个音乐天才的传奇人生。虽然影片中的音乐都是提前录制好,并与画面保持同步播放,但为了看上去更像那么回事儿,主演汤姆·休斯克还是保证了每天四小时的训练量。因而在与亚伯拉罕演一场指导对方作曲的对手戏时,休斯克故意跳着讲,让他云里雾里没法儿下手。 ​​​​
  • 1984年的[阿玛德斯](又译[莫扎特传]),片名源于沃尔夫冈·阿玛德斯·莫扎特的中间名。片中莫扎特古怪的笑声,则取自一封历史信件,其中描述莫扎特的笑声“如碎玻璃”。但这封信没有署名,很多乐迷认为不足取信,并指责福尔曼破坏莫扎特形象。对此,福尔曼表示,“笑声只是一个手段。”

(《看电影》杂志)

评分细分
周黎明《西片碟中碟》的评分
前一篇文章美国舞男 American Gigolo
下一篇文章蛛丝马迹 Along Came a Spider
米洛斯·福尔曼的作品强调个人风格,善于描写人的行为及特性。他无论拍摄什么题材,都能在每个故事中发掘出值得参照的人性哲理,他在电影的自由创作中发现和认识了自我。
amadeus《西片碟中碟》的简评:这部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第57届)的影片可视为两名音乐家的传记,除了莫扎特,还有他的同行萨列瑞。

3 评论

  1. 萨里埃利望着床上疲倦的天才,他曾在宫廷里见过他的轻佻,在剧院里见过他的狂放,却从未如此近距离,替他触摸安魂曲的音符。他狼顾了一生,奈何天才却向他致谢。从此再无一人才华若万丈高楼,指挥时千军万马。庸才向上帝求乞一世眷顾,他以为自己是天才的影子,却忘记天才就是光。光,从来都没有影子。

  2. 杰出的存在似乎总有着宿命般的悲凉与无奈,只留给世人无尽的唏嘘感慨。上帝派他将最美妙的旋律带往人间,人类却用虚荣与嫉妒的原罪亲手将这份来自天堂的恩赐摧毁。他离开人世时穷困潦倒,长眠之处甚至没有一块墓碑,只能租借棺椁搬运尸骸,与贩夫走卒在同一土坑中被污泥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