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现代启示录》是一部以越战为背景的影片,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导演,马丁·辛、马龙·白兰度、罗伯特·杜瓦主演。
影片讲述了越战期间,美军情报官员威尔德上尉奉命除掉库尔兹上校。接到命令后,威尔德率领小分队,冒险乘小艇深入柬埔寨 。

电影看点:

所有著名的战争片中,“升华”程度最高的一部
审判战争中异变人性

其它信息:

1979彩色片(宽银幕)153分钟
美国佐特罗普制片公司摄制

英文简介:

A U.S. Army officer serving in Vietnam is tasked with assassinating a renegade Special Forces Colonel who sees himself as a god.

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一名在越南服役的美军军官被指派刺杀一名叛变的特种部队上校,他将自己视为神。

最火台词:

[last lines]
Kurtz: [voiceover] The horror… the horror…

全部台词

获奖记录:

1980年金球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原作音乐奖 1980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奖 197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导演奖

电影故事:

休假归来的美国特种部队上尉威拉德接到一项秘密任务:去柬埔寨丛林寻找前第五特种部队上校柯兹并把他除掉。威拉德被告之:柯兹这位曾经英勇善战的指挥官已经完全癫狂了,他自诩为丛林中的上帝,率领着一支武装部落恣意屠杀。通过监听得到的柯兹独白却是:“他们说我是杀人凶手,他们撒谎,这些该死的官僚才是真正的凶手!”威拉德沿着湄公河开始了这次特殊的使命。沿途目睹的血腥屠杀、奸淫掳掠却在一点点唤醒了他心中的狂暴野性;在和战争狂人柯兹上校的较量中,威拉德猛然发现自己正在变成另一个可怕的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权威点评:

本片是20世纪70年代最有影响的美国电影之一,也是“越战反思片”中的重要代表。全片用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了战争与人的矛盾。影片并非简单地控诉硝烟塑造出了战争狂人,而是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黑暗之面。科波拉在影片中还适当运用了超现实主义手法,从色彩运用、音响配置、气氛营造、场面调度给人以极具视听冲击力的怪诞神秘感觉。评论界称:“这是科波拉的一部登峰造极的战争史诗片,是对越战道义问题彻底而深刻的探索。在某些方面它超越了哲学和文学所能达到的境界,以至只有真正的电影艺术才能最有效地表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英语短评精选:

This Is the End…
这就是结局。。。

In my opinion, Coppola’s best work
在我看来,科波拉最好的作品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 乔治·卢卡斯最初确定是《现代启示录》导演,他从约翰·米利厄斯手中拿到了剧本。卢卡斯最初是计划把电影拍成半记录片的形式,地点设在战争依然如火如荼的越南南部。
  • 弗兰西斯·福特·科波拉本来是电影的执行制片,试图和华纳兄弟做成制片计划的生意,交易不成之后,他开始投入到《教父》(1972)的拍摄中去。
  • 1977年西贡沦陷,卢卡斯已经在忙于拍摄他的《星球大战》,而米里乌斯对该片毫无兴趣,卢卡斯于是把执导该片的大权交给了梦寐以求的科波拉。
  • 科波拉自认为马龙·白兰度对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一定很熟悉,并且认为他是电影的不二人选,满心期待着这位传奇演员的出现。没想到白兰度从来没有读过《黑暗之心》,甚至不知道其诗句。
    更糟糕的是,白兰度已经严重发胖(柯茨在小说中反复被描述为一个瘦骨如柴的高个子)。于是,科波拉决定把白兰度拍摄成人高马大、残忍野蛮的样子,并且确保镜头里不能出现白兰度隆起的将军肚。
    威拉德在他的宾馆房间里独自醉酒这场戏里,马丁·辛确实已经醉了。电影中能到的辛醉酒的举止是他的真实反映。当辛打碎镜子,正如电影中展示的那样,他的确伤到了自己的手。
  • 科波拉为该片拍摄了将近200个小时的电影胶片。原拍摄计划是六个星期,结果持续了16个月。其中为了拍摄台风大破坏这场戏,就延迟了好几个月。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电影拍摄期间减重100磅。
  • 科波拉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剪辑《现代启示录》,当快要剪完时,他意识到马丁·辛应该为电影增加一些叙述性的画外音。然而当时辛根本抽不出时间来配音。科波拉让他的兄弟乔·伊斯特伍茨来帮忙。
  • 在1976年辛拍摄期间突发心脏病时,伊斯特伍茨也为辛充当了替身。但伊斯特伍茨并没有在因为他的工作而在演职员表上留下名字。
  • 1979年5月,该片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成为史上第一部获得此项大奖却尚未完成的影片。由于戛纳评委会意见无法统一,于是与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共同分享最佳影片奖。

穿帮镜头

  1. 连续性:柯茨被杀后,威拉德翻看他的手稿,纸张的厚度有变化。
  2. 事实错误:一架Huey直升机最大限度的重量是10,500 磅。对于这种机型而言,要想拉起一艘河里的油船(PBR),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些船怎么也有15,000到19,000 磅。
  3. 连续性:船上的遮蓬被摧毁之后,被一些大型的叶子取代。当他们在桥下的时候遮蓬又出现了。在随后的一组镜头之后,遮蓬再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叶子。
  4. 发现错误:“Clean”要放母亲寄来的录音信的磁带,拿出了一个磁带录音机,里面并没有电池。
  5. 发现错误:当威拉德在读一些关于柯茨的新闻报道时,其中一篇文章的内容是西德、伊朗和美国关于核能源问题之争的。这与柯茨毫无关系。
  6. 时代错误:在柯茨个人档案中记载他的荣誉,其中有一条是策划了一次庆典活动(或者是阅兵仪式)的眼镜蛇武装直升机的飞行,时间是在“1965年8月30日”。然而第一批眼镜蛇武装直升机的原型直到1965年9月7日才开始飞行。
  7. 连续性:在Clean被击中后,滴落在船的帆板上的血时而有时而没有。
  8. 事实错误:在影片通篇经常可以看到越共使用曳光子弹,尤其在PT船上被敌军火力进攻的时候,可以看到是红色的。事实上,越共使用的是绿色的追踪弹药,美国军队才使用红色的追踪弹药。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早在拍摄1969年的《雨人》时,时任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助手的乔治·卢卡斯就鼓动约翰·米利厄斯写出一部越战电影,后者想到改编约瑟夫·康德拉的小说《黑暗之心》,只是他无意执导,而是希望卢卡斯担纲。不过,导演拉罗尔·巴尔兰德曾称他在1967年就产生了拍摄《现代启示录》的想法,当时米利厄斯还没开始动笔,他和制作人乔尔·兰登达成协议,可二人最终没能得到康德拉小说的改编权。
科波拉支付给米利厄斯15000美元编写剧本。米利厄斯的剧本初稿完成于1969年,原定片名为“迷幻战士”。虽说影片剧本改编自《黑暗之心》,却明显与原著大相径庭。康德拉在《黑暗之心》中融入了自己在非洲的亲身经历,当时他曾在一艘蒸汽轮船上任船长。米利厄斯希望将康德拉的小说当作一种寓言,因为小说情节过于简单,根本无法完全遵从。在构思人物时,他还借鉴了身边的第一手素材。
筹备工作
乔治·卢卡斯起初有意执导本片,但要排在《五百年后》之后,在1971年才能开拍。
他计划在加州斯托克顿与萨克拉曼多之间的稻田中拍摄本片,他的好友、制作人加里·库尔茨还曾特地前往菲律宾物色拍摄地。按照两人的最初构想,影片拍摄预算为200万美元,采用纪录片风格,使用16mm摄影机,雇用真正的士兵。不过,后来卢卡斯开始投身于《美国风情画》,于是耽误了《现代启示录》的拍摄。1974年春,科波拉开始同制作人弗雷德·鲁斯和加里·弗雷德里克森商谈影片的拍摄事宜。
拍摄过程
1976年3月1日,科波拉率全家飞赴马尼拉,为了长达5个月的拍摄,他们在那里租住了一套大房子。3周后,影片正式开拍。1976年5月26日,剧组在菲律宾的Iba遭遇了热带暴雨,滂沱大雨毁掉了影片布景,剧组不得不停止拍摄。1976年6月,回到美国的科波拉看到了一本关于成吉思汗的书,随即产生了完善库尔茨角色的新想法。马龙·白兰度抵达马尼拉,他和科波拉一起重新改写了片尾。1976年圣诞节过后,科波拉粗略观看了已经完成的所有胶片,结尾依然悬而未决。1977年初,科波拉返回菲律宾继续拍摄。3月5日,心脏病突发的马丁·辛苦苦挣扎了400米才得到救助,4月19日,病情痊愈的辛重返片场。
上映遭遇
1977年5月21日,《现代启示录》终于杀青。科波拉告诉剪辑、音效师沃尔特·默齐只能给他4个月时间完成影片音效,默齐发现剧本使用了旁白,可科波拉在拍摄中未予采纳。最终,他决定一改初衷,亲自为影片录制旁白。1977年9月,科波拉向妻子坦言,影片如期上映的几率只有20%。科波拉找到联美电影公司上层,要求将首映日期从1978年5月推延至10月。在承受影片巨大压力的同时,科波拉还因婚外恋而陷入了一场家庭危机。到了1978年5月,科波拉决定再将影片映期推迟到翌年春季。

媒体评价:

《现代启示录》是关于找寻的,也是关于成长的。这两个基本的叙事元素决定了作品的叙事流程。《现代启示录》也可以说是一部公路片,它运用了公路片的模式,只不过把公路置换成了河流,把汽车置换成了巡逻艇。(东方网评价)

该片表面上在讲越战,但在所有著名的战争片中,它可能是“升华”程度最高的一部。它可以套用于任何战争,甚至广而言之说它表现任何人生经历都不为过。影片虽然不乏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但它的精髓是刻画人性中的黑暗,难怪它不是以越战记录为蓝本,而是改编自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经典名著《黑暗之心》。(新浪评价)

作为一部具有大歌剧风格的战争电影,《现代启示录》并不仅仅从视觉上还原了真实的越战,更让这一成为美国伤口的战争被异化,或者说还原出本原状态的人性。影片就像一个寓言揭示了最大的真相:任何一场战争其实都没有胜负,胜利的一直只是战争本身。(网易评价)

影史钩沉:

  • 在去菲律宾之前,好友罗杰·科尔曼曾警告科波拉说:“别去那个鬼地方”,科波拉还是去了。这部[现代启示录]拍了16个月,花费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剪辑,进度之缓慢被外界嘲讽为“不知何时启示录”;而科波拉欠下数百万美元的债务,花十年才还清。拍摄期间,他瘦了100磅,不止一次想自杀。
  • 在2006年的一个采访中,约翰·米利厄斯说他在写[现代启示录]时,写完那一句著名的“我喜欢早晨汽油弹的味道”后,想来想去都是,“哦,这太过了,他们肯定会第一个删掉这句。” ​​​​
  • 1979年第32届戛纳电影节开始时,[现代启示录]还没有确定最终版本,但科波拉还是把这部拍摄地心力憔悴的影片带来了戛纳,电影节版本与八月在美国上映的版本相比,最大不同是多了法国种植园的场景。而这个版本也科波拉本人最满意的,2001年的版本就是在其基础上重制的。 ​​​​
  • [现代启示录]开拍前,马龙·白兰度就开出了300万美元的片酬,并先拿到了100万预支款。结果等他到了片场之后,科波拉发现他不仅酗酒、超重,而且连剧本都没看。走投无路的科波拉只好花了五天的时间把剧本录在磁带上,让白兰度戴着耳机整日听。
  • 1979年的电影[现代启示录]因为其宏伟又混乱的拍摄经历,使得各方面的期待值都很高。为了让它参加戛纳电影节,雅各布为导演科波拉大开绿灯,满足全部要求,一切接待都按最高规格来。终于,[现代启示录]和[铁皮鼓]并列获金棕榈大奖,科波拉闷闷不乐,认为自己只得了半座金棕榈。
  • 1979年,[现代启示录]剧组正在拍摄威拉德上尉独自在房间中的戏,马丁·辛跟工作人员打好招呼,决定尝试不按照剧本演一段。只见他一拳砸在镜子上,那可是真的镜子,血立马就渗了出来。剧组成员都被吓坏了,导演科波拉看着镜头前入戏太深的马丁,默默朝大家打个手势,继续拍摄。

(看电影杂志)

图书摘录:

影片虽然不乏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但它的精髓是刻画人性中的黑暗,难怪它不是以越战记录为蓝本,而是改编自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经典名著《黑暗之心》影片讲述一个疯狂的美国军官在柬埔寨丛林中

建筑恐怖王国的故事,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这名军官镜头不多,台词和处理均很“虚幻”,仿佛是一种力量,而不是某个人。

本片是科波拉对于战争暴力造成人性异化的一种反思,巧妙地将现实主义的题材和象征意义融合在起,以一名战士沿河寻找白兰度的旅程为线索,展开了一种近乎荒诞的“实况记录”。

影片具有一种“大歌剧”般的风格,夸张而华美,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在飞机上播放瓦格纳《女武神》主题音乐的轰炸场面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本片的经典场景之影片获戛纳金棕榈奖。2001年科波拉推出该片的新版本,比原来的版本多了将近一个钟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1条评论

  1. 非常赞同罗杰伊伯特对本片所持的观点:现代文明不过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建筑物,栖息在大自然饥饿的血盆大口之上,一不小心就会被毫不犹豫地吞下去。幸福的生活在这种脆弱面前只是日复一日的缓刑。与其说它描绘的是战争,不如说是战争如何揭露了我们永远也不愿发现的真相。| 大银幕重温,震撼到被封印在座椅上。(SIFF,4K,天山-虹桥艺术中心,20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