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名字来自于在片中反复出现的俄罗斯民谣《毒太阳》,歌词写道:“被太阳燃烧,当血红的海奔流。”这是一个被太阳灼伤的故事,一个所有人都被太阳灼伤的故事,一个所有人都被太阳燃烧,所有人在绝对的光明下失去信仰和视力的寓言。正如黑格尔所说:“绝对的光明,一如绝对的黑暗。” 【1】米哈尔科夫也曾把这部影片说成是“一个被太阳灼盲双眼的人的悲剧。”片中毒太阳以一个火球的超现实形象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每一次出现都寓意着将有灾难发生,第一次出现是米迪亚给小娜迪雅讲故事的时候,米迪亚讲的故事暗示着这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开始走向破裂,火球所到之处,那些承载着美好记忆的相片的相框破碎了;第二次出现是在影片结尾,在照耀完米迪亚割腕自杀这一举动后,“毒太阳”又飞向了莫斯科。“它象征着革命以及斯大林的重要政治清算”,应当说,反复出现的那个神秘火球,是一种生命个体中运载能量的表征,它来自于特定年代中的无数人。而当无数的个体能量凝聚时,它既能毁灭森林和心灵,也能带来重生和安宁。此外,导演在进行超现实主义的影像表达时,并没有忽视声音参与叙事的雕琢。比如每次火球出现,无论是击碎相框、弹撞钢琴、还是灼烧森林的声音,其实都是从音响角度对 《烈日灼人》进行影片主题的暗指。【2】

一部优秀的影片若没有强大的深刻寓意与鲜明的人物形象,那么它是很难被世人铭记的。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把主角刻画的深入人心,就连配角的艺术形象也呈现的淋漓尽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受人尊敬却滥用职权的红军英雄科托夫,不是天真无邪并充满个性的小精灵娜迪雅,不是美丽而怯懦的资产阶级小姐玛露莎,更不是虚伪可悲失去自尊的米迪亚,而是那些具有深刻寓意的配角们。影片中的女仆摩吉霍娃对药物异常痴迷,当娜迪雅的奶奶讲她的药物倒入河中后,她便焦躁不安,她就宛若是那神经敏感的政府。 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她兴师动众地进行全国 “大清洗”。当然,政治中永远都没有真相,导演也只能借助影片中疯子一般的女仆来嘲讽一下当权者罢了。影片中有一个局外人,一直有一个寻找扎哥连卡的人,拖着一车的家具,却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他是故事的局外人,却一直试图走进这里,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先是遇到了无法解开的谜团,到后来这种寻找给他带来了冲突,最终惹来了杀身之祸。很像面对“大清洗”的知识分子,他们算是“清洗”运动的局外人,但面对这种重大的事件第一个反应就是想探寻到底发生了什么。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哪怕没有过多的企图,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卷进漩涡,然后在某一次行动中不知触动了政府哪根敏感的神经,就白白丢了性命。【3】

此外,该片还通过人物造型、镜头编排、 道具设计等多种手段,完成了主旨象征和隐喻的 表达。例如,在米迪亚重回故地的段落中,他尾随在少先队员身后,并乔装成圣诞老人与娜迪亚隔着院落大门的那段寒暄。在此,米哈尔科夫的银幕象征笔法则展现得更为直接,即通过米迪亚将自己设计装扮成圣诞老人这一戏剧动作,鲜明地影射出他利用动荡时局徇私报复的虚伪人性。 同样,米哈尔科夫在该段落中编排了一支步伐节奏混乱的少先队队伍吹奏前行,这种镜头设计不仅是一种人物调度手法,同样也是对时代风貌的一种隐喻缩影。还有,当玛露莎的家人在法国舞曲中跳舞狂欢,米迪亚则带着防毒面具在尽情弹奏,看似怪诞的面具下,实则是米迪亚回味着中产阶级贵族生活的只光片影,又拒绝着以科托夫阶层为中心的现实生活。又如,隔在米迪亚和娜迪亚之间的那扇院门,也仿佛成为一道人性虚伪与纯真的分界线。再如,河边的碎玻璃,暗示着生活中隐藏着各种潜在的危机,随时可能将表面的平静打破; 假日中的军事演习,暗示着平静的国家有股暗流在涌动; 升在天空中的斯大林巨幅画像,暗示着那个个人崇拜的政治环境。

《烈日灼人》是一部感人的影片。一段历史,一个阴谋与爱情的故事就这样被浓缩在1936年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夏日里。观众从影片那几近白热化的紧张的戏剧性冲突、丝丝入扣的细节设计、史诗般恢宏的构架中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感受到了影片所传达的历史苍凉感,并深切地理解了影片创作者对沧桑的记述和对岁月的感怀。尼基塔· 米哈尔科夫对于时代文 化 ,对于时代的精神生活构成有敏锐的感受。亚历山大· 沃洛金指出: “米哈 尔科夫具有感受和传达早已逝去的生活瞬间的特征、忧郁之美及诗意的少见天赋。”

参考文献:

【1】载满鹅的火车——关于俄罗斯影片《毒太阳》[J]. 王怡.电影学.2002(08)

【2】从《烈日灼人》谈米哈尔科夫的电影风格[J]. 梁宇锋. 电影学. 2016(23)

【3】俄罗斯电影《烈日灼人》的生命意义阐述[J]. 岳静.电影文学 . 2014(15)

电影百科:

烈日灼人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