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第14届奥斯卡最佳创作电影剧本,1941年)

一个拥有多行业资产,富可敌国的富翁,孤单地老死在自己的所建的城堡中。在住进城堡后的日子里,他不靠近人群,也没有客人到访,没有亲人孤独余生。死前自叹的一句“玫瑰花蕾”,成为各种报社的新闻头条要挖掘的卖点。为了搞清楚死者为什么生前留下这句话的意思及隐含的各种可能性,报社对死者身前亲朋好友展开了调查。

调查人员在国家图书馆里死者的养父的一本自传中,知道了他被收养的一段历史。他在上学前家里经济出现变故,因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及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被母亲送给了一个财团资本家作养子。收养时,养父给养子父母及这个养子各存了一笔钱,养子的存款要25岁以后才可以领取,他的母亲是他的存款监护人。

调查者从他的同学,同事以及第二个妻子的口中,得到了他后来的一些信息。25岁那年,养父给了他选择经营旗下各业的权利,他选择了收购一家报社。

可能是自己的出身,也可能是他对社会的观察力及同情心,让他做出了不同别人办报的主张。认为人民的利益被忽视,是因为没有人重视他们应有的权利,政客们腐败,根本不去解决人民的问题,维护的只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与权力。所以,他要通过办报予以揭示,替人民说话,唤醒人民的权利意识。这样,他赶走了公司里不赞同他新的办报理念的管理层,换上自己的人马,过去不报道的东西,都成为了他们现在的新闻。由于触及广大的人民利益,他的报纸影响面日益扩大,收益也大大提高。人们把他的事迹编成歌来传唱,并在公司高层会议中演出。这段时间, 公司理念极度一致,在这样的公司工作,大家都很开心。

不久在一次度假中,他结识了总统的侄女,很快就结了婚。婚后两人的日子,相处最多的就是在早餐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看报议报中度过,由开始的互动、激情到争执、妥协,以及到最后岁月的漠视、沉默。

一次因思念母亲故居在回乡的路途等车中遇见了一位牙疼姑娘,姑娘在苦笑自己的牙痛同时也在嘲笑他那不知道什么时候弄脏的一张脸。在去这姑娘家洗涮时,了解到姑娘是学声乐的,目前对自己的发展还没有明确的目标。他被姑娘在钢琴前自弹自唱以及单纯天真新鲜的一面而心动。没想,这样的邂逅却葬送了他竞选州长的政治前途。在一片看好他竞选的支持声中,一个被其频频爆料的政客,发现了他的婚外情,还告诉了他的妻子。妻子在同他前去情妇家证实此事时,政客也到了现场。政客一见到他,就把他过去对政客说过的风凉讽刺话以及正义的言词,对着他复述了一遍。无疑是在嘲笑他和他的报纸的虚伪。第二天,有关他的舆论被弄得满天飞, 他的竞选被迫止步,他的报纸信誉度也被瓦解。迫于压力,他与并不深爱的情妇结了婚。后来自己的前妻与前妻的儿子也在一次车祸中丧生。

为了捧红自己的新婚妻子,他就在芝加哥城郊外盖起了一座歌剧院专为她打造剧目。无奈妻子天赋不够,怎么训练都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首次演出就被各个报社评说是最没有希望的歌唱演员。不想再唱歌的妻子,却被他鼓励继续唱下去,最后妻子难以忍受直到崩溃。

在剧院还没建全又无戏可演的情况下,他们在这荒无人烟又旷达的剧院里寂寞无聊起来,偶尔到访的大批客人,无法排遣妻子一天到晚靠拼巨型积木过日子的的孤独与无奈。妻子想回到纽约及华盛顿的繁华世界去生活,他告诉妻子可以陪她走一趟,但是要定住在这里。一次在妻子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他要妻子陪同客人一起去野餐。好像所有的活动都是他一手安排,从来没有考虑过妻子的喜好,他以为只要买买买给她就是她的幸福。尽管他在妻子要离家出走时,承诺一切都听她的,但言语中还是透露着那种固执的自我不可侵犯。妻子最后在看清楚这个不可理喻的丈夫,以及已不可扭转的事态面前坚定的走了出去,给他留下一地鸡毛的糟糕局面,无疑要让他独自尴尬地去面对还留在家里的一大批客人。他气急败坏地摔坏了妻子房间所有的东西,最后拿了一个水晶球,嘴上喃喃念着玫瑰花蕾,将其塞入裤口袋走了出去。这就是所有采访中,唯一一次提到玫瑰花蕾的地方。是什么意思呢?意味着什么呢?大家都无法 推测及想象。

就在大家都放弃寻找玫瑰花蕾,离开这里前往火车站时,在剧院偌大一个空旷地带,几个工人在摆满了要出售的死者的值钱遗物及古董中挑出那些无人要的东西抛入炉火中焚烧。这时,就要被大火吞噬的一块用紫色金丝绒布料装饰的木架上,显露出一朵刺绣的玫瑰图案及上面绣着的玫瑰花蕾字样。电影也就随着玫瑰花蕾几个字的灰飞烟灭而终结。

电影想说明什么呢?资本主义财富为尊的时代,富豪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关注,甚至毫无意义毫无厘头的一句话,都会引起舆论兴师动众。能理出一个什么样的头绪与结果吗?自然如电影般无果。富豪是在感叹自己的人生吗?像这个刺绣的玫瑰花蕾一样?像那个水晶球一样?永远开不出自己想要的花朵,永远无法获取自己想要的结果。

人的一生大概也是这样,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寻,永远在期待,直到无能为力却也没有如愿没有结果。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