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电影200部-亚洲篇

173、《丑闻》(1950):日本法律电影,黑泽明重要作品。“故事以一个无能而又品质恶劣的辩护律师和一位委托他对损坏名誉案件做辩护的年轻画家为中心展开”,“压轴一场法庭戏差不多长达15分钟,镜头沉实,剧力迫人”。

174、《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2006):又名“正义之裁”,日本导演周防正行作品。“即便放走十个真的犯人,也不能惩罚一个无辜的人”。影片探讨了无罪也不能被冤枉的扩大原则,直指日本司法体系的缺漏,尤其是骇人的99%有罪论。

175、 《刑法第三十九条》 Keiho (1999) :日本法律电影,1997年,神户一13岁中学生砍掉9岁男童头颅,因刑法39条而免刑,引起争议,真相浮现。

176、《秋菊打官司》(1993):199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张艺谋作品,中国早期和法律题材沾边的电影代表作。“讨说法”一词也在当年成为中国语境下的流行词。朱苏力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冯象的《木腿正义》等著作中对于本片及背后的社会及法律意义都有着深入解读。同时也掀起了一波以秋菊为研究和批评对象的学术热潮。

177、《被告山杠爷》(1995年):中国题材中的现实主义力作,山乡社会的现代转型后综合症,礼法传统与律法文化的错位。将偏僻山村的现实生活和有些不符合实际的法律的冲突,展现得感人,真实,发人深省。 朱苏力《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一文对于本片深入探讨。

178、《亲爱的》(2014):陈可辛导演的现实主义影片,一经上映即触痛亿万国人的心。如果说《盲山》直面的是拐卖妇女的罪行,那《亲爱的》反映的就是拐卖儿童对亲情的摧残。本片并没有单纯停留在苦难渲染和煽情烘托,而是对社会现状和制度缺陷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几场法庭戏虽然简单,但也比大部分国产电影的意淫式想象要有力量的多,形象展示了伦理与法律的冲突。本片上映之际,恰逢《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修改“收买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对这一罪名加重处罚。有媒体甚至称这是本片直接促成的结果。电影推动修法在我国还是个梦想,但至少侧面反映了同类现实题材的重大影响力和价值。

179、《十二公民》(2014):一桩满带争议与疑问的富二代弑父案,一个充满实验意味的虚拟法庭,将12个毫无联系、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聚在了一起。中国法律题材影片,改编自《十二怒汉》。但是在并无陪审团制度的国家翻拍一部以陪审团为中心的电影,让本片看起来更像是一台行为艺术话剧。

180、《盲井》(2003):李扬作品,提到了我国民工的劳动保险及人身保障的问题。2007年他又拍摄了一部《盲山》,反映我国农村拐卖妇女的现象。

181、《马背上的法庭》 (2006):中国主旋律法律电影。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种很朴素的拍摄手法,“又像纪录片,又像故事片。”征服了威尼斯电影节也征服了国内电影局,全凭真心。

182、《刮痧》(2001):中国题材,讲述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梁家辉、蒋雯丽主演。

183、《全民目击》(2013):内地新晋导演非行自编自导的国产法律题材作品,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内地法律类型电影的空白。但本片与《圣诞玫瑰》一样,受西方律政剧影响过重,但庭审细节设置方面饱受我国专业人士诟病(可见何帆《律政壳,亲情核》一文)。但刨去这一点来说,本片的的在剧情设置方面的尝试还是值得肯定的,引发了一定程度的热议。

184、《圣诞玫瑰》(2013):杨采妮导演的首部作品,明星云集,可惜水准一般。国产电影里难得的靠庭审推动剧情的法律题材影片,一起关于医生性侵患者的案件,但事实的真相如人性一般扑朔迷离。虽然本片的环境设定是在内地,但仍是港味十足的TVB律政剧派头,反转剧情也难逃好莱坞法庭片的窠臼,从这一点来说仍然是受英美法律政剧影响的产物,与中国现实相差甚远。

185、《东京审判》(2006):中国法律影片,高群书导演。影片背景是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当时法庭由11个国家的11名法官组成,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为首的中国法官在3月20日飞抵东京。在审判庭上,中国代表团遭受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整个法庭不赞成死刑的人占多数……

186、《夜车》(2007):《白日焰火》的导演刁亦男2007年的作品,讲述了中国西部某法院普通法警的故事。

187、《法外情》(1985):香港电影,刘德华和叶德娴主演。这两位演员20多年后在《桃姐》中再次聚首。与印度电影《人世间》相似。 此片还衍生出了1988年的《法内情》和《法中情》,1989年的《法内情大结局》等续集。

188、《无底洞》(2011):沙溢主演,悬疑性质的国产黑色犯罪喜剧,和宁浩的《无人区》类似,主人公都是律师,因一起房地产官司而陷入蹊跷之事中。本片和法律直接相关剧情并不是很多。

189、《法官妈妈》(2001):中国主旋律题材法律电影,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尚秀云法官的先进事迹改编的影片(尚秀云是中国第一代从事少年刑事审判的法官),由奚美娟和陈思诚主演。

190、《真水无香》(2006):根据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现任副院长宋鱼水法官工作事迹改编的主旋律法律题材电影。

191、《断箭》(2012):根据2007年在韩国轰动一时的“弓弩伤人事件”改编,由韩国国宝级演员安圣基主演。该片讲述了一名因采取法律手段争取自身权利的大学数学教授,却因意外情况身陷囹圄。面对种种不公、屈辱和压力,他依然选择在法律体系内毫不屈服的乐观抗争。和同期的《熔炉》最大化渲染对抗情绪的表现形式不同,本片的主人公,不逾矩且不妥协,步步紧逼分寸必争,始终秉持着公民的态度,用理性的力量去争取权利,颇有圣雄甘地之风。对此当下中国环境中的“死磕派律师”更值得借鉴。

192、《熔炉》(2011):韩国当年的重磅话题影片,改编自韩国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说,而该小说又是以2005年发生在韩国光州仁和聋哑特殊教育学校的真实事件为蓝本,讲述了学校校长性侵残障儿童的丑陋黑幕及被绳之以法的艰难过程。本片最令人称道的是,纪实类电影很容易因为题材的真实和震撼性而忽略了电影的技巧性,但《熔炉》显然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了平衡。另外,在现实中此片上映后的轰动效应使司法机关对该事件重新展开调查并逮捕了涉案人员,并催生了关于惩罚性侵犯罪的相关立法(详见《<熔炉>的“熔炉效应”》一文),这可以说是对影片的最高褒奖了吧!

193、《素媛》(2013):同样是涉及儿童性侵题材的影片,《素媛》和《熔炉》是一个题材的两个侧面。前者着重刻画了亲情之殇,后者强调的则是体制之痛。前者有向死而生的态度,后者有义无反顾的勇气。它们并不是灾难后的诗歌朗诵晚会,而是悲悯的人性纪录片。这两部影片再加上《辩护人》,已成为近年来中国观众最为熟知的三部韩国电影。

194、《辩护人》(2013):国民影帝宋康昊主演,以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为原型,涉及国家安全题材的法律影片,以一个律师的成长和蜕变史穿插展示了韩国民主进程史。该片与《华丽的假期》《假日》等韩国影片类似,通过小人物反抗专制政府争取私权的血泪历史,警醒当世之人如今之制度来之不易。该片在中国法律界亦引发相当的反响,发人深省。

195、《7号房的礼物》(2013):又一部韩国催泪大片。感觉本片是《三傻大闹宝莱坞》与《我是山姆》的合体,用喜剧的方式讲一个悲剧故事,虽然最后出来的效果还残留着流水线的斧凿痕迹,但至少立意和内核与《美丽人生》这样的佳作是一致的。从法律题材剖析,本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再次直面现实中对儿童的犯罪。

196、《委托人》(2011):韩国法律题材的犯罪悬疑电影,河正宇主演。公诉人与辩护律师就一起“丈夫杀妻案”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而事实的真相则出乎所有人意料。

197、《七天》(2007):韩国电影,故事讲了女律师的女儿惨遭绑架,她必须为一位杀人犯辩护使其在七天之内无罪释放才能救回女儿,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奇迹。

198、《共犯》(2013):孙艺珍主演,本片是围绕法律上的“刑事追诉期”而设计的一个故事,(所谓的刑事追诉期,通俗来讲即犯罪的人经过一定期限后即可不再受到刑事责任的追究。我国刑法规定最长的追诉时限为20年)电影拍得一般,但这个设定有点意思。为了逃避刑事追责,有些人可以像《大只佬》里的杀人犯一样隐于山林,有些人可以像本片的主角一样。但无论哪种情形,其实都是一种惩罚。

199、《孩子们……》(2011):与《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并称韩国三大谜案。和其他两部电影主要叙述案件发生及侦查的整个过程不同,本片着重刻画了犯罪发生之后社会各界的反应及变化、对各种角色之间的博弈和各种行为背后的动机进行了解剖。虽然从电影的角度来该片成色并不如其他两部,但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也可算是分析样本。

200、《那家伙的声音》(2007):与《杀人回忆》和《孩子们……》并称韩国三大谜案。通过声音证据追查绑匪的真实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共犯》的部分情节明显受其影响。只不过之所以称之为谜案,是因为结局至今仍未揭晓。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