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鉴赏:

格里菲斯拍完《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后,紧接着拍摄了根据当时一件著名的错案和国会有关的一次流血罢工的报告编写而成的《母与法》。这时《一个国家的诞生》公映了,全美为之震撼。一方面它那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场面宏大的史诗性题材引起人们赞叹,另一方面影片中露骨的种族歧视也引发了社会骚乱,人们纷纷指责他的种族主义倾向。这部有争议的影片带来了上千万美元的收益(仅格里菲斯就分得100万)。该片正反面的巨大影响使格里菲斯深感震惊,同时也令他踌躇满志,他决心制作一部能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那样流芳百世的电影杰作,它的规模必须是空前的,主题必须是能启迪后人的。为回答人们对他“种族偏见”的指责,新片应当是宣扬宽容、反对暴力的(美国当时尚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舆论的主流是反战的)。为此他决定以《母与法》(即“现代故事”)为核心,另拍三个隐喻性的故事作陪衬,以此构成新片,片名就叫Intolerance(英文原意“不容异己”,中文片名译成《党同伐异》)。

新增拍的是三个历史性故事,它们选在不同地域和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以此表示主题的普遍性),从不同侧面来共同阐释“人类从不容异己到宽容的进化”这一主题。基督故事是主题思想的泉源,因为“宽容是建立在基督教文明的基础上的”。耶稣事迹在西方家喻户晓,故这段故事最为简短。“变水为酒”表明耶稣造福人类;“惩治荡妇”宣扬耶稣的宽容精神,同时把法利赛人当作迫害者加以谴责;“基督受难”体现了“人类因不宽容而受难”这一主题的变奏。巴比伦故事反映的是前基督教文明社会里的党同伐异现象,在这里不宽容的极端形式——战争(波斯人的进犯)与宗教的排斥异己(大祭司因仇恨异教女神而叛变通敌)结合在一起了。法国故事通过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教派迫害谴责了耶稣信徒间的党同伐异。四个故事中最能说明主题的重头戏是现代故事,其前半部与另三个故事相同,其中的女清教徒、詹金斯兄妹、火枪手等是迫害者。但从小伙子被错判杀人起主题有了发展,这里判决依据的是法律,重视的是证据,因证据有误而导致错判,这比起此前的滥杀无辜算是大有进步了。后来伶仃女天良发现、自供杀人,小伙子终获赦免,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宽容精神,表明人类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格里菲斯在富有象征意义的尾声里进一步表明了他的乌托邦理想:未来,善与恶的总决斗导致全球大战,纽约也遭到狂轰乱炸,大批人被投入监狱。随后天使出现,战火中的士兵忽然凝滞不动,一道曙光摧毁了监狱,解放了囚犯,世上最后一批暴君垮了台。接着监狱化为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画面上到处是欢乐的儿童,紧随其后的是一组字幕:“博爱将带来永恒的和平。”然而格里菲斯把杀戮之地选在亚洲和欧洲,而把宽容社会留给了美国(其实美国未必宽容,对黑人、印第安人及中国移民的种族迫害即是明证),这有意无意反映了他的沙文主义思想(当时欧洲正烽火连天,美国却是太平盛世,格里菲斯作这种对比还有反对美国参战的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格里菲斯为了阐释主题,在影片中大量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这其中最富独创性同时也构成了本片最大特色的是四个故事的平行剪辑。这四个故事不是分别从头到尾地出现,而是同时展开,以便揭示“爱、仁慈、反对仇恨、不宽容的斗争是贯穿于各个时代的”。四个故事中有三个采用了格里菲斯发明的“最后时刻的救援”模式,这种模式的节奏是逐渐加快的。最初,四个故事各有一完整的段落依序展现在银幕上。四个故事在切换时都穿插有一个母亲摇摇篮的全景镜头(影片一开始,首次出现这个镜头时,字幕上打出了惠特曼的诗句:“今天如同昨天,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忧乐悲欢。”)以此表示人类的连续性及岁月悠悠。随着剧情的发展,每一段落的长度逐渐缩短,四个故事交替切换的速率开始加快,剧情的张力也逐渐加大。接着切换的不再是完整的段落,随后摇摇篮的镜头也取消了。当救援开始时,切换变成以镜头为单位。于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山姑娘驾战车狂奔报信和波斯军的偷袭,拉杜尔穿越骚乱的街道去救助未婚妻和棕眼女的被奸杀,心爱女乘赛车追赶火车以及小伙子被带上绞架这些镜头交替出现,节奏越来越快,剧情越来越紧张。当救援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每个镜头只有几英尺长甚至几个画格,亦即一个画面可能只有半秒钟便一闪而过。银幕上不断出现特写镜头:山姑娘疾驰的车轮或赛车司机踩油门的脚,观众的情绪紧张到了极点。耶稣故事最短,法国故事随后也结束,影片在巴比伦和美国之间来回切换,最后只剩下现代故事。前三个故事的悲剧性结局给观众以强烈暗示,观众的心更加绷紧了。当心爱女最终赶到绞架旁时,刽子手举起了刀正要砍断吊着平台(小伙子站在上面)的绳索,一个特写镜头表明刀即将碰到绳索。这种快切的平行蒙太奇给人以一种强烈而独特的感受。格里菲斯曾这样谈到他的平行蒙太奇:“四个故事在开始时是四条分别从山上流下来的河流,它们分散地缓慢而平静地流着;随后它们逐渐接近,愈流愈快;到最后它们汇合成一股惊心动魄、情感奔腾的急流。”这种在时间、空间和情节线间的大幅跳跃突破了戏剧美学经典的“三一律”而创立了电影独有的“三不一律”,格里菲斯的这一平行蒙太奇(除了美学原则上的创新还包括他对蒙太奇节奏的独特运用)代表了他的最高艺术成就。

格里菲斯在本片中大量运用了蒙太奇手法,除了上述的平行蒙太奇(四个故事的平行叙述)、交叉蒙太奇(追逐时同时异地发生的有关联事件的交替剪接,如绞刑架与赛车的切换,交叉蒙太奇在本片中是套在平行蒙太奇之中的)和隐喻蒙太奇(母亲摇摇篮)外,他还经常运用对比蒙太奇(如詹金斯豪华的家庭舞会和心爱女破落住房的镜头对列,女清教徒到工人家中清除“陋习”和卫队开枪镇压工人罢工的镜头对列,巴比伦富豪由奴仆侍候着饮酒和山姑娘挤羊奶自饮的镜头对列)。甚至镜头内部蒙太奇他也偶尔采用,如在描写心爱女的孩子被女清教徒们抢走时,心爱女被推倒在地,镜头展现她哀叫的面部特写,随后摄影机摇拍到她的手,手里还攥着一只童袜,这种极具戏剧表现力的蒙太奇在当时还是非常少见的。不过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制造戏剧效果,他更多地还是采用了镜头切换的细节描写手法。如法庭审讯一场戏中,心爱女在等待宣判结果时银幕上映出她焦虑的脸部大特写,随后镜头忽然切到她颤抖的手上,观众看到她紧扭在一起的双手,这种细节描写把人物的内心活动生动地揭示了出来。虽然格里菲斯更多的是采用不同景别的镜头剪接来表现剧情,但他也很注重摄影机的运动,推、拉、升降的移动摄影,跟拍、摇拍等在影片中都有大量运用。如为了拍巴比伦故事,他造了一个42米高的移动摄影车(下铺6对铁轨),在拍盛宴那场戏时,摄影机从数千演员头上掠过,高度逐渐降低,最后进入宫殿内,移动纵深达400米。这样拍摄的镜头既壮观又富于变化,观众就像坐上了魔毯在空中飞翔一样。

格里菲斯被公认为是电影艺术的奠基人,他的开拓性贡献主要就体现在《一个国家的诞生》和本片中,若论艺术成就则本片更高于前者。格里菲斯之前的电影基本不离戏剧美学的范畴,一部影片可以有很多场景,但每一场景中摄影机的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看电影如同看舞台剧。格里菲斯自1908年起开始进行探索,他吸收别人的发明,融会贯通,并加以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电影叙事语言。他在一些较短的影片中取得一定经验后,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摄制了这两部划时代的巨作。这两部影片对电影艺术的主要贡献就在于缩小了影片的基本构成单位——从场景中再细分出不同景别的镜头。从场景到镜头是革命性的一步(如同从分子到原子一样),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如戏剧)的最根本的特点在于时空转换的自由,即在于摄影机的运动性,这种运动性就体现在镜头内或镜头间拍摄方位和距离或快或慢的变化上。以镜头为基本单位进行组构,才能产生蒙太奇,生成新的含义,从而极大丰富电影的表现力。从这层意义来说,格里菲斯创造了电影艺术,使电影摆脱了戏剧附庸的地位,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然而格里菲斯对蒙太奇的认识还很肤浅,他只是本能地意识到蒙太奇能产生戏剧效果,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吸引观众的技巧。他的蒙太奇也很原始,基本上还只是一种剪辑。

格里菲斯看到自己的创新产生惊人效果后,便有些飘然起来,企图为新诞生的第七艺术立一座丰碑,拍一部“照耀人类各时代的太阳剧”。为了和丰碑地位相称,他特意选用了巴比伦题材,并用石膏和木材搭了一座纵深达1600米的巴比伦古城。其中城墙高27米,上可并行两辆马车;豪华的宫殿更高达42米,上可站立上千人。波斯军队进犯一场戏,他竟雇用了16000人,其他三个故事的场面也是动辄几千人。全片费用高达200万美元,如按实际价值算,全世界至今没有一部影片超过它。可是影片公映后反应并不热烈,格里菲斯因此负债累累,此后终身都在还这笔债。本片的失败首先在于编导自身思想的混乱,他对人类受难和战争的理解本身就很肤浅,把它们归咎于不宽容后,阐释这一抽象概念所编写的剧情和表现手段也大有问题,观众很难明白巴比伦故事和现代故事与党同伐异现象有何关联。即使在今天要想把这种抽象概念电影化,形象、艺术地在银幕上予以表现,也不是件易事,更何况在电影尚处于襁褓期、表现手段极不完善的1916年。尽管影片加了大量阐释性字幕,观众也难于理解,看电影成了听布道,还有什么艺术享受可言呢?(格里菲斯思想上的幼稚和概念化从他为剧中人所起的名字中便能看出)再者,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在艺术上超前于时代,更远远超出了当时观众的理解能力,尽管他将四个故事的胶片染成了四种颜色以示区别,观众还是很容易将它们张冠李戴,如堕五里雾中。此外,影片太长(原版片要放8小时),公映时机选得不对(美国不久即参战,反战主题不合时宜)也导致了影片在卖座上的失败。格里菲斯在1919年将巴比伦故事和现代故事分成两部影片单独放映,也未成功。

本片虽然在商业上惨败,但对世界电影的发展却影响深远。1920年代,本片在前苏联引起巨大反响,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在格里菲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最终建立了蒙太奇理论,把电影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本片诞生之日正值好莱坞成形之时,本片正反面的经验对好莱坞制片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巨额收入使美国财阀们意识到投资电影业有利可图,同时也给予格里菲斯极大的创作自由,使他在制作本片时得以总揽一切(他不仅是本片的制片人兼导演,而且是剧情、剪辑、美工督导)。但本片的票房惨败又使财阀们认识到艺术家的创作并不总能带来丰厚利润。从此好莱坞建立了由制片人专权、以明星招徕观众的制片方式,导演丧失了创作自由,反成为制片人意图的执行者,有时甚至成为明星的附庸。另外,本片这种大场面的史诗片样式也为好莱坞后来的豪华圣经片、历史片开了先河,但此后的史诗片规模均不及此,同时严格限于要有商业价值。本片的另一贡献就是为好莱坞培养了大批人才。格里菲斯摄制本片时带了八位年轻人当助理导演,其中的斯特劳亨、范戴克、布朗宁等人后来都成为好莱坞的著名导演,而参加本片演出的莉莲·吉许、梅·玛什和道格拉斯·范朋克也都成为著名演员。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本片无论在内容上或形式上都显得幼稚可笑,就像小学生的作文一样。但没有小学时代的作文就不可能有任何伟大的作品,电影艺术能有今天的高度就因为其下垫有《党同伐异》这样的基石。电影工作者是不会忘记本片的历史功绩的:1952年在比利时,63位国际知名导演投票评选十二部世界电影杰作,本片名列第九;1952年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评选十部世界电影杰作,本片名列第五;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由26个国家117位电影史家评选“世界电影十二佳作”,本片名列第七。

(谷时宇)

党同伐异 Intolerance

1916黑白片(无声)220分钟(原版480分钟)

美国沃克影片公司摄制

编导:戴维·沃克·格里菲斯 摄影:比利·比泽 主要演员:莉莲·吉许(饰摇摇篮母亲) 梅·玛什(饰心爱女) 罗伯特·哈隆(饰小伙子) 霍华德·盖伊(饰耶稣) 玛杰丽·威尔森(饰棕眼女) 康斯坦丝·塔玛姬(饰山姑娘) 艾尔·佩吉(饰贝尔萨扎王子)

1
2
3
评分细分
周黎明《西片碟中碟》的评分
前一篇文章夜访吸血鬼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The Vampire Chronicles
下一篇文章天外魔花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一个人,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一段音乐 ♪ ♩ ♫ ♬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什么能触动你的心灵;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和你一样的人。
intolerance-loves-struggle-throughout-the-ages《西片碟中碟》的简评:影片有古巴比伦的特大场景,票房惨遭失败,但艺术上的探索性使之成为非线性叙事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