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鉴赏:

本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优裕,因此他缺乏人生的奋斗目标,也缺乏学习的动力。一次父亲问他:“上这四年大学到底为什么?”本回说:“是你让我上的。”的确,本过去的生活都是父母一手安排的,他上学仅是奉父母之命和走同龄人的共同道路,他可以学绩优异(获奖),可以事业有成(田径明星、棒球队长、校报编辑),但他内心却极为空虚,缺乏理想和自主性。一旦从大学毕了业,完成了父母之命,他便失去了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不知该如何自我设计,如何走向社会。影片一开始,本毕业后坐飞机回洛杉矶,机舱里他一脸的茫然神态。回到家中,他仍萎靡不振,父亲问他怎么回事,他坦承担忧自己的未来。到了社交场合,面对众人的溢美之词,他更感虚妄,于是逃也似的躲回卧室,这便是本毕业后走向生活时的失落心态。可以说他学业上毕了业,但心理上还远未毕业。本想缩回到自己的保护壳——卧室,然而社会生活是躲避不了的,罗宾森太太不请自来,以一种极具挑逗性的方式硬闯进本的生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不合道德规范的性诱惑,本的最初反应是不食禁果。毕竟他所受的正面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现实反差太大,他似乎一下给震蒙了,母辈的“一丝不挂”吓得他又逃也似的躲回保护壳。然而失去生活目标的本很快便感到百无聊赖,除了在自家游泳池游泳潜水,但不知如何排泄精力。暇能生邪,初时被他视作洪水猛兽的偷情此时便又袭上心头。毕竟他已21岁,难免春心萌动,况且云雨之需只消一个电话,在诱惑与欲望的夹击下他的人伦防线终于崩溃了。然而终究是偷尝禁果,初涉情场的本一旦面对活生生的女人体顿时又慌了神,躲躲闪闪,顾左右而言他,直到一声“性无能”才终于激活了他的男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本与罗宾森太太的偷情很快又产生了裂隙,本是出于一种精神寄托,他对罗宾森太太仅止于泄欲尤感不满足。两代人间毕竟存在代沟,阅历迥异,追求不同,感情难以交流。布莱多克和罗宾森两家门当户对、素有交往,本和埃伦从小青梅竹马,本的父母和罗宾森先生都有意撮合,唯有罗宾森太太暗中坚决反对,本夹在中间进退失据,只好阳奉阴违,企图用约会中气走埃伦的手法了结这段姻缘。然而感情的事是最没谱的,本和埃伦两小无猜,原来就有相悦的基础,况且年阅相仿,更易声应气求。本硬着心肠气哭了埃伦,埃伦的泪眼彻底击溃了本的防线。他与罗宾森太太的畸恋本来就是一种聊作精神寄托的权宜之计,两相比较,他终于决定了自己的取舍。求此必须舍彼,塔夫脱饭店的尴尬境遇促使本交代了自己的艳情。在1960年代的美国,这类风流事已不算离谱,埃伦原谅了他。然而罗宾森太太不肯罢休,本不愿受其讹诈,宁可坦白失去埃伦,也不想再偷情。埃伦离去后本终于下定决心要把她娶到手,他从浑浑噩噩中猛醒,这是他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他追到伯克利大学,埃伦关于“强奸”的质问交代了她与本决裂的因由。本的辩白摧毁了她对母亲的信任,同时这也是对她做人的尊严的贬抑,难怪她会痛苦得大叫。消除误解后埃伦极为矛盾,本真挚的爱固令她感动,但卡尔也不差。就在她左右摇摆时天平的那一头又加上了父亲的坚决反对——这显然又肇端于罗宾森太太。埃伦接受了父母的安排,从本的视野中消失了。然而本非但不气馁,反因此激发出一种近乎疯狂的冲动,在这疯狂中他的睿智和勇毅也淋漓尽致地得以表露。他从一切埃伦可能容身的地方着手找寻,当他终于赶到教堂时婚礼已进行到关键时刻。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埃伦手中,她对本的爱原本就未熄灭,只是受到父母的压抑。本一声痛苦的呼喊深深表达出他那疯狂的爱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埃伦终于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她的表态又赋予本巨大的勇气,他毫不迟疑地决心夺回属于自己的幸福。本果断的行动转瞬便改变了事情的结局。公共汽车驰向前方,本和埃伦满怀喜悦地憧憬着未来。从担忧未来到勇敢地创造未来,本也从怯懦、稚嫩走向了成熟。他超越了自我,战胜了青春的躁动,找到了人生的坐标。至此他这个大学毕业生才真正从社会大学毕了业。

本片的题材可以说具有鲜明时代特征。1960年代在西方是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对维系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旧秩序、旧传统的合理性产生怀疑,不少人甚至以各种方式起而造反,形形色色反体制的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在美国,黑人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越战运动乃至性解放、同性恋、嬉皮士……一波又一波的思潮猛烈地冲击着旧秩序,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动荡中汰旧焕新。可以说反体制是1960年代、尤其是1960年代中后期文艺作品的主旋律。本片就是这股反体制浪潮的一部代表作。

布莱多克和罗宾森两个中产阶级家庭可以说就是旧秩序的象征。布莱多克夫妇循例为儿子安排好生活的一切,因为他们乃至他们的父母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他们的孩子在这种教育下成长,结果缺乏生命的活力,犹如行尸走肉。罗宾森家则代表了旧秩序的另一面:看起来幸福,揭开这遮羞布,下面却隐藏着腐败、堕落。罗宾森夫妇貌合神离,分居多年,性要求靠婚外恋解决。罗宾森太太勾引本时手法之老到,态度之自然,显见其早已是情场圣手。她世故练达,喜欢吃童子鸡,玩弄本于股掌之中。尽管由于本后来反叛坚决,她的谋略频频失灵,但她确实口蜜腹剑,工于心计。编导没有给予其独立的名字,仅以罗宾森太太称呼,显然不着重这个人物的个性,而是把她作为一种家庭的符码。塑造她这一形象意在揭示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关系、生活方式乃至整个旧秩序的虚伪、腐朽。与之相对立,本则可被视为一个孕育于旧秩序、但又自在地不满于旧秩序的不合理性、敢于起来造反的新生代的形象。本脱胎于旧秩序,在迷茫中受其不良影响,但他对这种堕落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不赞成。埃伦清纯的爱促使本猛醒,他决心摆脱先前那种糜烂的生活。当受到旧秩序的反扑时,他决定主动向埃伦认罪悔过,宁可失去新生活也不向旧秩序妥协。他对埃伦锲而不舍的追寻实际上就是与罗宾森太太斗法,也就意味着对旧秩序的反叛。他最后敢于抢亲并终获成功,实际上象征着新生代的造反精神取得了胜利。本片公映后大受青年观众的欢迎,影评界也给予它很高的评价,这种轰动效应印证了本片编导对当时青年一代的思绪的把握是十分准确的。影片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感情共鸣。

除了这种时代精神的因素,本片当年引起轰动的另一原因是其题材的大胆突破。1960年代中期前的美国主流电影在性和暴力方面大多比较含蓄(这比同期的西欧电影大显落伍),随着社会大思潮的冲击,这两个禁区在1967年几乎同时被冲破。暴力的破戒作是《邦妮与克莱德》,而性题材的破戒作便是本片(只是题材上直率地涉及性,在表现手法上仍较为含蓄,全片没有正面全裸镜头)。

本片的社会批判意味很浓,然而它并非板着面孔说教,编导是以轻松的喜剧风格来对社会丑陋现象进行嘲讽挞伐的。如影片开始不久,编导便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众宾客赞誉本学业有成,充分揭示了中产阶级的虚伪。又如在著名的诱惑那场戏中罗宾森太太的堕落并未以庸俗的放荡形式来表现,她始终以一种雍容得体的中产阶级社会仪态来诱惑本,狎佻而又不失风度。这与本那种心慌意乱、手足失措的窘态适成鲜明对照,令人忍俊不禁,开怀中又颇有意韵。本在饭店开房间,接待生按例问他要单人还是双人间,他做贼心虚地要单人间,接着他不敢去叫罗宾森太太,而是打电话告诉近在咫尺的情妇说接待生怀疑他了。罗宾森太太让他先上去,自己随后来。对于偷情这档秽事,本的稚嫩和罗宾森太太的老成在谐谑中表露无遗。影片中这样的谐趣场面不胜枚举,当然全片的高潮抢亲那场戏更是颇具喜剧色彩。

本片中尼科尔斯的导演手法也倍受赞赏,如本穿上父亲赠送的潜水衣潜泳那一段落便拍得极富创意。父亲猛然打开侧门,脚蹬鸭蹼、背负氧气瓶、身着潜水装的本出现宾客眼前。紧接着摄影视角转换成本的主观镜头,观众与本一起透过潜水面罩向外看,一切景象都略有变形。父亲扭曲的脸对着镜头不断挥手引导,本镜头摇摇晃晃迈向前,同时响起本沉重的呼吸声。在父亲引导下,本镜头跳入游泳池并笨拙地在水下晃动着,仰望上去外界的一切颇显滑稽。尼科尔斯在此匠心独运地让观众与本同视角共观外面那扭曲了的世界,既令观众有种奇特的新鲜感,又使他们更贴近本,了解本的内心世界:涉世不深的本初下水不知深浅,对外界充满了恐惧担忧感。此外尼科尔斯的这一处理手法还有一层寓意:那变形世界才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在利与欲的驱使下人们的灵魂都被扭曲了,表面上人们都戴着虚伪的假面具,透视他们的灵魂,才能看清他们的扭曲心态。又如卧室诱惑那场戏,本放下钱包,瞄了一眼埃伦的画像,画框的玻璃面上隐隐反射出门被推开后出现的罗宾森太太赤裸的身影,埃伦的画像被罗宾森太太的裸影所遮盖。这真是尼科尔斯的神来之笔,既流畅自然,符合剧情,又深有寓意,令人回味无穷。本与罗宾森太太嫖上后生活中只有两件事:游泳和偷情。尼科尔斯以蒙太奇的手法巧妙地暗示了这一点:本爬出游泳池,穿上衬衣走进室内;镜头切换,走进室内的本躺到床上,只戴着胸罩的罗宾森太太为他解开衬衣;本起身关门,门外餐厅中父母边吃饭边望着本……本跳入游泳池,游到橡皮床边纵身一跃,跃到罗宾森太太身上;有人对他说话,他回头一望:父亲逆光看他,身后的阳光晃得他睁不开眼(阳光隐寓父威),父亲严肃地告诫他该考虑干点事了。影片中这类既有新意又有寓意的镜头处理还有多处。

两位主角的表演也令人赞赏不已。年轻的霍夫曼因主演本片而一举成名,他把本从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诠释得令人信服。他那富有特色的憨厚可爱劲在本片中有突出表现。如在诱惑那场戏中罗宾森太太脱得只剩胸罩和衬裙,本吓得要逃回家,罗宾森太太忙又请他把钱包送上楼来。本进退两难,他心猿意马地既想送上来又不敢送入浴室,犹犹豫豫地放到楼梯顶层台阶,最后放入卧室。当他骤然面对一丝不挂的女体而又因房门被堵逃不出去时,影片以一个近景镜头展示了他那惊惧不定的眼神:他眼珠往下一溜便又惊慌地抬向上,过了一会又忍不住往下看,一看又立即躲向上边。这上上下下的眼珠转动精妙地表达了人物此时激烈的思想斗争,憨态着实可掬。名演员安妮·班克罗夫特对罗宾森太太的把握也极见功力,她的表演不温不火,既不失中产阶级的风雅,又透着一股世故冷峻、玩世不恭的邪气,演得极有韵味。两人的表演为影片增辉不少。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插曲,几首独唱曲很有时代特色,在渲染气氛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影片推出后插曲也受到青年观众的喜爱。

(谷时宇)

1条评论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