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耶稣受难记》是由梅尔·吉布森执导,詹姆斯·卡维泽、莫妮卡·贝鲁奇主演的一部剧情电影。影片于2004年2月25日在美国上映,2004年3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影片描述的是耶稣殉难前最后12小时内发生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结束后,耶稣开始祈祷,他不断地忍受着撒旦的诱惑。背叛了耶稣的犹大将耶稣推向了十字架,被拘捕的耶稣囚禁在耶路撒冷城内。

获奖情况: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凯莱布·德夏奈尔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化妆(提名) Keith VanderLaan / Christien Tinsley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约翰·戴布尼
美国摄影工会奖(提名)

英文简介:

Depicts the final twelve hours in the life of Jesus of Nazareth, on the day of his crucifixion in Jerusalem.

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描绘了拿撒勒人耶稣在耶路撒冷被钉十字架的那一天,他生命中最后的十二个小时。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 影片以拉丁语和亚拉姆语对白,在宣传活动中,梅尔·吉布森曾声称试图不使用字幕,但影片在后期制作中还是被加上了字幕。另外,梅尔·吉布森还曾说不考虑影片投入“有益于灵魂”。
  • 在拍摄鞭挞的镜头时,扮演耶稣的詹姆斯·卡维泽曾被两次抽伤,后背上的伤口长达12英寸。另外,在
  • 拍摄山上布道的镜头时,卡维泽还曾遭雷击。
  • 该片助理导演Jan Michelini在拍摄期间曾被闪电击中两次。
  • 片中的十字架重达150磅,詹姆斯·卡维泽曾因背负十字架而肩膀脱臼。
  • VanderLaan曾用橡胶制成一个假人,以便在十字架的远景镜头中替代詹姆斯·卡维泽。
  • 据梅尔·吉布森讲,扮演玛丽亚的玛雅·摩根斯坦特(Maia Morgenstern)在影片拍摄期间怀孕,但没告诉任何人,直到有一天她走到詹姆斯·卡维泽面前,用蹩脚的英语说道:“I have baby . In stomach。”
  • 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手是梅尔·吉布森的手。
  • 片中扮演彼拉多和约翰的两位保加利亚演员都姓“Hristo”,“Hristo”在保加利亚语中是“基督”的意思。
  • 在影片开拍前,梅尔·吉布森请来一位加拿大神父主持为剧组人员举行的弥撒仪式。
  • 影片没有片头字幕,影片片名在片尾才出现。
  • 片中詹姆斯·卡维泽的鼻子是假的,他的蓝眼睛也被数字技术改为棕色。
  • 影片在墨西哥的映期提前了一周,因为在美国首映的几天后,盗版版本已经出现。
  • 马来西亚并未禁映该片,但只能到基督教教堂购票。
  • 梅尔·吉布森曾声称要从该片票房中拿出1亿美元捐赠给传统天主教运动组织。
  • 化妆师用了10小时才完成耶稣被鞭挞的惨状。
  • 该片在科威特和巴林被禁映。
  • 在影片上映的一年后,该片被柔化的版本被定名为“The Passion Recut”再次发行,尽管一些血腥镜头被删剪,但仍被美国电影协会定为R级。
  • 在影片完成之后,该片的很多演员和剧组人员都改信天主教。
  • 在拍摄受刑的镜头时,该片剧组使用了一种新型假血,具有一定粘稠度,须用酒精才能清洗干净。
  • 在2006年6月16日揭晓的《娱乐周刊》“25部最具争议影片”榜单中,该片高举榜首。

穿帮镜头

  1. 连贯性:有个耶稣在十字架上的镜头,在“地震”开始之前,背景中的悬崖或者说堤岸就已经在塌陷了。
  2. 当耶稣背负十字架行走时,手的位置多次发生改变,十字架上的血迹也时有时无。
  3. 当耶稣的左手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可以发现假手后面隐藏的演员的真手。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影片最初的片名为《激情》,但在2003年10月,米拉麦克斯公司正在拍摄一部同名影片,梅尔·吉布森随即将片名改为《耶稣受难记》。
好莱坞向来对宗教抱着嘲讽的态度,对有关宗教的电影更是嗤之以鼻,当梅尔·吉布森公布自己计划拍摄一部耶稣受难的电影时,他立刻遭受到了各种势力的非难与阻扰。
梅尔·吉布森要算是最保守的演员,也是最虔诚的导演。他信奉天主教,他演过40多部有影响力的电影,他过着保守的生活。对于执导电影而言,他奉献出的是所有的诚意,他喜欢拍摄耶稣受难的实质,完完全全忠于历史。
1988年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推出了《基督的最后诱惑》,片中因为大胆触及天主教教义而在上映后引起巨大争议,最后影片的票房进帐仅为840万美元。题材相似的《耶稣受难记》在发行时遇到了不小的难度,没有大公司愿意冒险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最后,还是由新市场影业公司接手。
故事改编
影片按照《新约圣经》来还原。关于耶稣受难的传记性作品,除了《圣经》外还有众多虔诚的门徒为他撰写的传记,该片的故事则是根据这些众多的传记改编的,其中包括1774年至1824年基督教徒对安妮·凯瑟琳·艾默里克的日记集结而成的《耶稣救世主的受难》一书,还有由阿格瑞达的码丽所著的《上帝的神圣之城》,以及各种记录约翰、卢克、马克以及马太等人物的著作中关于耶稣的章节。
拍摄过程
影片的拍摄,让梅尔·吉布森至少准备了十年的时间,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迫切地想要用电影的形式把这个传记宗教的故事讲述出来,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信仰。梅尔·吉布森这样讲述他拍摄这部影片的原因,从筹备、手稿到剧本,直到筹集资金、拍摄、后期制作、争取发行,为了这部他执导的第三部电影,他无疑付出了无法计量的心血。
2002年11月4日,梅尔·吉布森带着他的摄制组,在意大利几个偏僻的小镇开拍了。其中有个名为马特拉(Matera)的城镇,还保留着许多洞穴式建筑,这跟耶稣当年生活的环境几近相似。剧组在那里整整工作了10个星期,他们对罗马人、犹太人从衣着、器物、建筑到饮食习惯,甚至走路和说话的方式都要求十分严格。拍摄时适逢冬日和煦的太阳,阳光斜斜地照射下这片古老的土地,非常适合电影的拍摄,也使剧可以胜利地完成各种唯美古典的画面。
从名字上来看影片应该是《圣经》中一段情节的艺术化再现,但事实上梅尔·吉布森将其拍成了一部动作片。吉布森希望影片中的一切细节都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人们心目中的那段历史,在电影里,耶稣要受犹太人的各种歧视与玷污、辱骂。为了获得更加震撼的感觉,现场布置了许多恐怖的刑具,拍摄过程中几乎全部演员都受了伤。饰演耶稣基督的美国演员詹姆斯·卡维泽,被五花八门的刑罚备受各种煎熬,即使有一些保护措施,为了真实感他还是必须承受一定的痛苦,对他来说这是次无比艰难的拍摄。 因为耶稣受难发生在犹太人聚居的古罗马,身兼监制、编剧、导演多职的梅尔·吉布森选择整部影片完全用两种已经消失的语言:拉丁语和亚拉姆语。更为大胆的是,梅尔·吉布森不准备为影片设置字幕,他说,仅有视觉上的刺激就足够了。
《耶稣受难记》这块烫手的芋头让许多制片公司望而却步,梅尔·吉布森只能依靠他自己打下的基础各方筹集了约3000万美元的资金来拍摄。甚至在电影制作完成后,他一直找不到电影公司敢于发行,好在试映后优秀的各方评论给他打气,许多看过影片的宗教界人士,也对他的工作表示赞赏,最后终于由纽马克特公司接手了发行工作,而且争取到了2000多家的电影院线。

媒体评价:

尽管影片饱受争议,但影片拍摄得深刻而精巧,对有无宗教信仰的观众都颇具冲击力。(《达拉斯新闻早报》评)

吉布森拍摄出这部电影是给自己看的。(《娱乐周刊》评)

一部专注于艺术的野心之作。(《丹佛邮报》评)

《耶稣受难记》给观众带来的首先是视觉上充满美感的电影。作为一个演员,我喜欢有争议的事情,但是我不明白为何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受到争议。它并不是一部反犹电影,无法否认的是,是罗马人杀死了耶稣基督,而不是犹太人。(莫妮卡·贝鲁奇评)

再没有任何一部影片会比这部影片中的人物更具英雄色彩了。在任何时候,耶稣受难的故事都会是一部最冒险的电影:上帝化身人类,人类又杀了上帝。(克里斯托弗·诺克评)

《耶稣受难记》很符合历史,基督并没有因为被犹太人出卖而谴责他们,因为我们相信全人类的罪恶才是造成基督受难的根本原因,我们都有责任。《耶稣受难记》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陆德·哈加德评)

基督变成了人,我们变成了凶手。《耶稣受难记》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雄故事,也是最伟大的冒险故事,亦是最伟大的爱的故事。(梅尔·吉布森评)

1965年,罗马教廷在第二次梵蒂冈会议上正式赦免了犹太人的“罪行”,从此以后,他们不再需要背负“害死耶稣”的沉重罪名,这让所有犹太人都放下了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可是,当梅尔·吉布森开始自编自导《耶稣受难记》时,阴影再次袭上了那些生活在美 国的犹太人的心头,片中涉及的敏感宗教问题正是矛盾的来源所在。(网易评)

《耶稣受难记》没有在好莱坞占主导地位的明星领衔,对话也采用影片所处年代人物使用的语言:犹太人的亚拉姆语和罗马人的拉丁语,虽然将配以英文字幕,但是对于好莱坞来讲,这种做法简直不可理喻。于是人们开始感到恐惧,恐惧的根源并不是畏惧吉布森口中的 “事实”,而是源自吉布森曾经资助一座独立于洛杉矶罗马天主教大主教管区的传统天主教堂,而所谓的“传统天主教”指的是从教会分裂出来抵抗“第二次梵蒂冈会议”的运动,他们的宗旨就是“清除害死耶稣的犹太人”。(网易评)

迫于各种压力,梅尔·吉布森不得不重新剪辑了影片,赋予片中的犹太人角色更多令人同情的因素,并且请来了科罗拉多泉城的福音派教徒、宾夕法尼亚的宗教首脑和华盛顿的社会名流而非最具发言权的普通市民来观看未完成的毛片。因此,对于该片是梅尔·吉布森故 意煽动的疯狂之举还是出于一种让罪人的后代重新面对事实的冲动,我们仍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因为,犹太人是否要为害死耶稣而负上千古罪名距离受中式文化熏陶的我们实在是太远太远了。(网易评)

影片争议:

2006年6月12日《美国侨报》报道,预定6月16日上市的最新一期《娱乐周刊》评出25部最震撼人心、最令人作呕、最具争议的影片,梅尔·吉布森导演的《耶稣受难记》位居榜首。
《耶稣受难记》电影再度激起天主教徒与犹太教徒之间的论战,甚至它被指责是反犹太主义的。据说,为了不重蹈马丁·斯科西斯的覆辙,梅尔·吉布森先让宗教界的权威人士看了该片,确定其没有违反教义且忠实于圣经之后,才公开上映。
《娱乐周刊》杂志报道说,吉布森在影片中对耶稣被出卖和遭受磨难的血腥描述激起了好莱坞史无前例的文化战争,尽管遭到了宗教人士的一致反对,当然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反对,2004年的这部影片在全美的票房总收入超过了3.7亿美元。
在影片正式上映前的3个月,IMDB就亮出了对该片”错误百出,徒有怪诞”的评论,可见《耶稣受难记》受到的争议有多大。这篇署名路强尼(Roadrunn)的影评首先指出耶稣受难时并不是说亚拉姆语和拉丁语,当时说的其实是希腊语,这也是《新约圣经》是用希腊语写成的原因。其次是耶稣不是一路背着十字架走上执行绞刑的山坡的,在此时村民讲的实际是意大利古老的一种方言。

图书摘录: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主教中一传统教派的吉布森亲自投入2500万美元,根据《圣经》中的描述演绎他心目中耶稣被叛徒出卖后所受到的折磨及被钉上十字架的情形。影片未公映便引起部分犹太裔组织的抗议,认为有反犹太情绪。(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评分细分
《西片碟中碟》的评分
前一篇文章神秘的毕加索
下一篇文章圣女贞德受难记
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皮克斯基尔,是一位美籍爱尔兰裔澳大利亚电影演员、导演及制片。他的著名作品有电影系列《冲锋飞车队》、电影系列《轰天炮》、《勇敢的心》和他导演的《耶稣受难记》。
the-passion-of-the-christ《西片碟中碟》的简评:影片跟《拯救大兵瑞恩》一样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尤其耶稣被鞭打得皮开肉裂的逼真镜头令人不忍卒睹,故对于暴力的刻画产生正反的两极反应。摧残和宽恕的主题在极度反差中得以呈现,跟传统的宗教片截然不同,具有极大的震撼力。美工和音乐等都非常讲究,多数人物的塑造虽属勾勒但仍富有立体感,但故事背景笔掠过,对于外行观众会产生一定的理解障碍。

2 评论

  1. 记得以前躺在床上、在MP4里断断续续看完了这部电影,前面的拍摄较为一般,如普通历史电影的剧情。然而越到高潮我越被吸引,到了那经典时刻,画面、演技、配乐奇妙地融为一体,竟然使自称过分理性的我留下眼泪、灵魂深处激动万分。“宗教如何使人充满信念的力量”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