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我们曾经是战士》是派拉蒙影业公司发行的战争片,由兰道尔·华莱士自编自导,梅尔·吉布森主演,于2002年3月1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哈尔·摩尔与约瑟芬·盖洛威合著的回忆录《一个美国大兵亲历的越南战争》,讲述了1965年越战初期,美军入侵越南中部高地德浪河谷时所发生的真实故事,即德浪河谷战役。

英文简介:

The story of the first major battle of the American phase of the Vietnam War, and the soldiers on both sides that fought it, while their wives wait nervously and anxiously at home for the good news or the bad news.

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这是越南战争第一阶段的主要战役,双方作战的士兵,而他们的妻子紧张地焦急地等待着好消息或坏消息。

最火台词:

Lt. Colonel Hal Moore: I wonder what was going through Custer’s mind when he realized that he’d led his men into a slaughter?
Sergeant Major Basil Plumley: Sir, Custer was a pussy. You ain’t.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 兼任该片军事技术顾问和临时演员的科尼·托马斯曾参加1993年在摩加迪沙的军事行动。
  • 影片最初完成的胶片长达150个小时,剪辑部门整整看了6天6夜。
  • 片头的法国号手是由编导兰德尔·华莱士的儿子扮演的。
  • 片尾曲《Mansions of The Lord》成为非官方的军方哀乐,里根的葬礼上就曾响起这段乐曲。
  • 片中A-6“入侵者”攻击机的画面最初是为1991年的《捍卫入侵者》拍摄的,在影片开拍的几年前,A-6“入侵者”已经退役,于是无法拍摄这种战机。
  • 片中第一骑兵师的幸存者曾有幸在该片公映之前观看该片,其中大部分人都在影片开始后30分钟内退场,因为影片相当真实,他们不想重温噩梦。
  • 为了拍摄该片,梅尔·吉布森猛食刻意增加近30磅体重,以便贴近剧本。

穿帮镜头

  1. 摩尔向孩子们道晚安时,上铺的孩子戴着现在款式的棒球头盔。
  2. 当摩尔差点被刺中时,敌方士兵被子弹击中前额,但后来的画面中他的头部没有伤口。

幕后制作:

获得授权
该片改编自前美军中将哈尔·摩尔和战地记者约瑟芬·盖洛威所著的回忆录《一个美国大兵亲历的越南战争》。兰德尔·华莱士于1993年在机场的书店中发现了这本书,是书名吸引了他。华莱士在航班上读完了这本书,激动的心情无法平息,决定尝试拍成电影。他立即同经济人取得了联系,要求寻找享有拍摄权的人,他希望改编成剧本。虽然还没有人取得这本畅销书的拍摄权,但作者对电影不感兴趣。
不过,华莱士并没打算放弃,他直接找到了两位作者,并给两人都留下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将写过的两个剧本寄给他们,如果二人喜欢,就给自己联系。两位作者不久便致电给华莱士,同意商谈。凭借着诚实的人品,华莱士终于赢得了两位作者的信任。

媒体评价:

在《我们曾经是战士》中,导演以非政治的角度,重现了越战开始时期的场景。该片所强调的重点是士兵们的高贵品质,而不是战争真实情况中负面的东西,例如战士对战争的质疑、冷漠等等。因此导演避开了战争的残酷和黑暗面,强调美国英雄主义。这样的拍摄技巧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和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事,影片中的越南军队并没有像以前的越战片一样,统统描绘成邪恶的化身,而是真实地反映了敌人的形象与战斗情形。他们同样也是爱国的,是作战效率较高的部队,这在电影史上也算得上是一个突破 。(BBC评)

《我们曾经是战士》虽然讲述的故事是美军在越南战场的一次惨败,但贯穿全片的精神却是英雄主义。片中描述的美军没有从一开始就占据压倒性的优势,相反,他们备尝失败的苦楚,这与以前好莱坞影片的基调是很不同的。影片所反映的这场战役,对美方来说,它不是一次失败:因为摩尔和他的队伍勇敢顽强地奋战,承受了惨痛损失,但也杀敌甚多。然而,它也不是一次胜利:因为受过更专业训练、武器装备更精良的美军在这里遭到重挫,最终灰溜溜地离开了这片土地。也许可以说,这是在历史迷思之中一次接近真实的描述,是在情结缠绕之际一句斩截的断言。该片的情节线索清晰,战争场面虽多,但导演强有力的手腕能让整个局面在控制之下。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对越南官兵的刻画不像以往好莱坞影片那样一味丑化或敌视,影片里的越方指挥官是一个聪敏睿智的军事人才。这种赋予战争片以人性的处理手法颇值得效法和称赞 。(《新快报》评)

从配乐效果来看,通常好莱坞战争片高潮迭起的那种催泪煽情效果在该片中显得更为沉稳,甚至略显哀伤,让人在回味旋律时时刻感知一种真实自然的效果。(《音像世界》评)

图书摘录: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编自退役美军少将哈罗德·摩尔和摄影记者约瑟夫·加罗威的同名传记,书的全名是《我们曾经是战士,曾经年轻》。摩尔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憎恨战争,热爱战士”。影片描写1965年11月美军在越南的首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行动中450名美军跟2000多名越军近距离作战,最后以美方254人阵亡越方1800多人阵亡而告终。从不同角度看,这次行动既可理解为胜利,也可看成失败,但跟整场越战一样,它从本质上讲是毫无意义的影片把政治立场推到远远的背景上,而把焦距瞄准在参与这次行动的战士上,深入透视他们的顽强和牺牲精神。最后一幕进入一种写实和壮烈交相辉映的境界,战斗戏沿袭了《拯救大兵瑞恩》的传统,十分惨烈但仍有节制,没有脱离戏剧框架而纯粹渲染暴力。(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评分细分
《西片碟中碟》的评分
前一篇文章未来水世界 Waterworld
下一篇文章欢迎光临娃娃屋 Welcome to the Dollhouse
兰德尔·华莱士是夺得奥斯卡五项大奖且历经多年仍好评如潮的好莱坞电影《勇敢的心》的剧作者及小说作者,《我们曾是战士》的导演,同时也是轰动一时的卖座大片《珍珠港》的编辑。
we-were-soldiers《西片碟中碟》的简评:吉布森塑造的主角要比他以往的角色低调得多,少了几分叱咤风云的英雄本色。当战斗结東、媒体蜂拥而至时,他面对这于载难逢的出名机会,几欲张口却说不出话来。那是本片最感人的场面。

3 评论

  1. 主题缺乏经营,场面倒确实很过瘾的越战片。基本是中美朝鲜战场的翻版,没有好装备,光凭着高喊XX思想、XX主义、XX精神的人海战术,一个师还是搞不定人家一个营……老美在此类片中几乎不会丑化自己的对手,不似SB国产片把敌军都拍的跟SB弱智似地……

  2. 这个译名真烂,我更喜欢越战忠魂这个名字。这几乎是一部完美的战争片,可与大兵瑞恩媲美,血淋淋的战场,反战的思想。

    又见梅尔吉布森,第一次见他还是在勇敢的心,这个男人就像石头一样坚硬,像大山一样厚重。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