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车的人》《Bicycle Thieves》(第22届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1948年)

一个拖家带口失业几年了的男人,好不容易才有了个上岗机会,工资不错,福利还高,令很多人向往。不足之处是工作特殊,要求自带自行车上班,但他的自行车却在很久以前因生活窘迫在当铺当掉了。妻子于是就把家里可多可少的被子、毯子拿去当铺把自行车赎了回来。

他的工作就是骑着自行车满大街贴广告,哪知上班第一天自行车就被偷了,这工作没法干了。他去报案,警局说报案可以但车还得你自己去找。朋友及小儿子都帮忙一起去市场找车,看着市场上摆放的成千上万的自行车而有的车子还被拆成零件、被涂漆时,顿时觉得要找回自行车已无能为力。

无奈之下去算命,女巫说车就在眼前,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就永远找不到,用小钱换来的是这样的一句废话。他带着儿子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突然发现偷自行车的人正推着自己的车子在同一个老头说话,就走了过去,那人见他如见鬼般骑上自行车就跑了,眼看追不上只得回头缠住老头打听,可用尽办法老头还是开溜了。

就在这时,他发现孩子因自己情绪不好被打之后很不开心,想到刚刚在离开孩子一会儿去处理事情时看到有孩子落水还担心是不是自己的孩子落水了,觉得这时应该放松一下自己的情绪以及化解孩子的不快乐,父子都觉得应该去餐馆大吃一餐,觉得怎么吃反正都是穷定了,那吃一次大餐又如何呢。孩子吃的高兴了他们就一起开始算计要过这样开心的日子一天要赚多少钱才能做到。可算来算去还是必须要找到自行车才行。

走在路上,他们又发现一个很像偷车的人就跟了上去,那人开始逃跑,他们直接追到了小偷的家门口,可附近的人都是一伙的,反而要他提供证据,还把他包围起来恐吓他。困顿之际警察来了,终于带他到小偷家里搜查却没见有赃物,警察说这就没有办法了。

绝望之中,他们走到了一个体育馆的广场,一场球赛正在举行,门外到处停的都是自行车,拿一部车太容易了,他开始有点不安分了。他在查看周围时,看到后面一栋楼的门口就放着一辆自行车,周边还无人。这时,心里早就不平衡的他想:干脆骑走算了。他把孩子打发去坐公交车,就走近那部无人照看的自行车骑了就走。哪知刚跨到自行车上,门里抓贼声就响了起来,恰巧足球赛散场,人们一窝蜂对他追捕围堵一下子就把他给逮住了。这时,他的孩子看到了这一切跑了过来拿着他爸爸的手一路跟着。围观人各种说辞塞满了他的耳朵使他无地自容。在他人问要不要把偷车贼送派出所时,车主人说,算了吧,看在孩子的份上原谅他一次。逃过了法律刑事处罚,但良心及愤慨却无法让他平静,他就一脸茫然地牵着孩子这样走着,不知道前面等着他的还会有什么。

影片谋划这样的结局,是让人们思考什么呢?这是个人问题? 治安问题? 经济问题? 社会问题? 管理问题?

当然,发展经济是硬道理,要用发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是我在多年前在中国经济想通过紧缩来解决当时问题时提出相反策略的一句话,就这样一句话使中国经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又步入了一次腾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许多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但是,对这样一个社会性大课题,仅用发展经济来解决是肤浅的,因为在金钱主导一切的社会,即使富裕后的社会,隐蔽的大型经济犯罪包括欺诈与腐败却比这偷自行车要恐怖得多。年纪大的人会想到毛泽东时代那没有偷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贪官与腐败的过去。有人会说那时大家都穷,没什么可偷,可是现在一直坚持走毛泽东思想道路的北朝鲜,富裕了后也没有偷盗,又说明了什么呢?

我在微信中说过的一段话可能可以解释这些问题,这段话也应该是今后社会要谋划的发展趋势,这句话大致是这样说的:

当金钱成为万能的时候,当金钱成为某些人的目的,追逐金钱就会不择手段,社会就会犯罪会堕落会腐败,道德、法制也不能从根本约束,因为道德、守法不能帮助他们达到目的,而金钱可以。当权利成为万能的时候,权利也是如此。所以,金钱与权利不能在社会上成为万能的工具与平台,除了制度限制包括法律限制,重要的是还要对这些东西给与弱化。

如果在一些能解决后顾之忧的领域,比如:失业保障、人身安全、健康、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人人都可安居乐业等等,使这些成为公共福利,人们对金钱的认识就会改变,金钱就只是成为了基本生活交换的工具,追逐金钱导致的社会犯罪及堕落就会大大降低。毛泽东时代的犯罪率及腐败都很少,应该基于此吧。

至于上面提到的权利限制,国家最好是选择透明行政,接受全民监督,如对涉及重大国民经济及民生决策、法规制定,应该在广泛讨论、特别是要在辩论后择优产生,杜绝一人堂。对容易导致腐败的招标采购领域,要实行科学流程管理,比如采购的最终决策者与供应者要相互屏蔽等等,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方这些领域的一些科学流程应该可以借鉴。这些都是一门门科学,应该研究完善!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