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2002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电影看点:

音乐能化解仇恨
天才钢琴家二战大逃亡

英文简介:

A Polish Jewish musician struggles to surviv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Warsaw ghetto of World War II.

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波兰犹太音乐家在二战中华沙犹太人聚居区的破坏中挣扎求生。

获奖记录:

2003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
2002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最火台词:

Wladyslaw Szpilman: What are you reading?

Henryk Szpilman: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It you tickle us, we we not laugh?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

Wladyslaw Szpilman: [seeing that it is Shakespeare’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Very appropriate.

全部台词

电影故事:

弗拉迪斯洛·兹皮尔曼是一名颇有前途的犹太钢琴家。一天,他正在波兰国家电台演奏肖邦的小夜曲,德国人的炮弹炸毁了电台的天线,演出被迫中断。兹皮尔曼和家人被赶出了家园,和其他犹太人一样,他们被集中在华沙地区的犹太人居住点。在向克拉科夫集中营押解的途中,他想办法逃脱了。此后,他像老鼠一样躲藏在城市的废墟中,过着缺吃少穿、孤独惊恐的日子。在一位爱好音乐的德国军官的帮助下,兹皮尔曼终于等到了和平。他再一次来到波兰国家广播电台,继续演奏因战争而中断的肖邦小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权威点评:

本片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斯皮尔伯格那部著名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但除了题材相同之外,两部影片迥然相异。本片中,波兰斯基没有制造那种忽略了历史因果关系的、激动人心的英雄主义;也没有制造缅怀式的悲情故事,而是突出了一种气氛,这就是惊慌,一个人面对无法抗拒的恐怖环境时的惊慌失措。波兰斯基忽略了具体的个人在这场噩梦中的命运遭际,而强调的是经历过那段恐怖岁月的犹太人的内心感受。波兰斯基把德军占领下的波兰犹太区当作一个巨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他要让我们看到人是如何在不断被恐怖侵袭中逃避恐怖的。这恰恰是波兰斯基喜欢做的电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幕后花絮:

影片花絮

  • 阿德里安为了演这个角色,将房子、车子都卖掉,只身到法国拍片,在拍片的七八周内,每天要练四个小时的钢琴,而且为了符合角色形象还要节食,身高一百八十三公分的他,减去三十公斤,体重最后只剩六十一公斤。
  • 有个男人在街上等候过马路的时候,抱怨在犹太区竟然建了一条非犹太人街道,这个声音正是罗曼·波兰斯基的。
  • 在伦敦超过一千四百位男演员为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的角色试镜,导演都很不满意,最终罗曼·波兰斯基找到了演员阿德里安,就在巴黎他们两人第一次会面的时候,波兰斯基就认为他是最佳人选。
  • 这是第一部获得恺撒最佳电影大奖(法国国家电影奖项)而没有任何一句法语在其中的电影。

穿帮镜头

  1. 德国军官打开豆子布袋的刺刀并不是德国货,看起来应该是土耳其样式1890年的刺刀。
  2. 当席皮尔曼被告之,必须离开他第一次躲藏的公寓时,他的头发发型是分开的并且分别挂在脸的两侧。
  3. 在接下来的镜头中,他坐下来吸烟,他的头发全部往后梳着没有分开。
  4. 在碟子被打碎后,席皮尔曼不得不离开他第一次躲藏的地方,在他脸上有着很明显的胡子茬。然而,在接下来的场景他到达多罗塔家后,他的胡子已经刮得很干净了。
  5. 在片尾结束的时候,席皮尔曼正在演奏,钢琴的商标显示是”Steinway & Sons”,这是一个现代样式的,出产时间应该是在1990年代。
  6. 当席皮尔曼穿过桥上的时候,同样的一个戴着眼镜的临时演员先后在两个镜头中两次同他身边经过。

幕后制作:

关于故事
《钢琴家》根据符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席皮尔曼是20世纪30年代纳粹占领时期,在波兰电台和咖啡厅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钢琴家。1939年9月,当华沙遭受野蛮轰炸时,波兰电台没有了播音员的声音,只有一个年轻钢琴家弹奏着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后,广播恢复,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钢琴家——席皮尔曼。其间席皮尔曼逃脱了去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命运,而是流落在华沙街头,在犹太人聚居区挣扎求存,用琴声抚慰每天生活在恐惧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国军官的帮助下,席皮尔曼终于等到了纳粹被赶走的那一天,而那个军官自己却死于战俘营。
关于电影
导演波兰斯基有过与该片类似的经历,他的父母也均被抓入纳粹集中营,母亲不幸死于其中。少年时期的波兰斯基即是在该片所描述的环境中到处流浪成长起来的。在该片中有几处镜头都与其经历相关。如被纳粹处死的女人奇怪扭曲的身体,曾是波兰斯基亲眼所见;犹太人藏身之处的黑色窗户,是波兰斯基的亲身经历;席皮尔曼的生存箴言“走路,不要跑”(Walk,don’trun)是当年波兰斯基的父亲亲口告诫儿子的话。
关于演员
美国男演员阿德里安·布洛蒂谈到自己揣摩钢琴师一角的经过时称,自己是在伦敦的报纸上看到此片的广告去应征,选角的条件是要会弹钢琴,阿德里安·布洛蒂本来就会弹琴,在大学还上过钢琴课,没想到居然有机会担任此片的主角。阿德里安·布洛蒂表示,自己是勒紧了裤带来扮演瓦拉迪斯劳的。他认为该片的本性让他觉得有巨大的责任要演好这个角色。导演让阿德里安·布洛蒂饿一段时间,坚持要他减掉大量的体重,那样他们就可以从那几场饿肚子的戏开始拍。而那位令瓦拉迪斯劳得以生存的德国军官由德国演员托马斯·克莱兹曼扮演。对于他在该片里的表演,他认为得益于波兰斯基的许多帮助。

媒体评价:

影片的镜头清醒而体贴入微,它轻轻抚摩钢琴师忧郁的面庞,紧张关注着满街的尸首,冷静旁观生命在瞬间破碎。生命如此甜美,又如此脆弱。影片当中缠绕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流转着一幕幕真实的存在主义生死剧 。(《南京晨报》评)

波兰斯基在整部电影中,都很克制,几乎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是非观念极其含蓄的表达之中,重现了真实的二战犹太史。唯一的情感宣泄,便是那首废墟上的钢琴曲,用音乐的力量,将电影推向了高潮 。(腾讯娱乐评)

该片中,斯皮尔曼虽然在各种朋友、陌生人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但在那群人里,人性并不都是单纯的、伟大的。《钢琴家》所展示的是,在只剩下恐怖、孤独和本能的“乱世”里的众生相,环境究竟如何塑造人,让人获得成长或者扭曲,战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超出我们的想象。而更可贵的是,影片镜头极度冷静、客观,回避了所有控诉和煽情。(《中国科学报》评)

罗曼·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他先来一点悲惨的东西,跟着再展示一点恶劣环境中的人性,然后再来点更惨的。甚至直到该片的结尾,波兰斯基也不肯温暖一下。在波兰斯基看来,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灭绝人性的地方,所谓人性,只是天知道什么时候灵光一现,也当不得真。(网易娱乐评)

《钢琴家》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把所有这些都远远地放到了布景深处,只留下一个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台上独自踟蹰。尤其是当这个生命还被赋予“钢琴家”的身份时,整部电影就更具深意了。在该片的开头,瓦拉迪斯劳的手指在黑白分明的琴键上纵情舞蹈,从此刻开始,观众便已得知这位形容日渐消瘦的钢琴家即将在该片中受尽苦难。随着剧情的展开,一切事件如观众预料地发生。瓦拉迪斯劳的家庭在战争中被拆散,一幅幅苦难的画卷在他的周围展开,所幸关键时刻总有贵人相助,他几次三番经历险境又从中逃脱。当整个华沙毁灭之后,他成为废墟上惟一站立的人。不过,导演波兰斯基太急于把自己的感觉传达给观众了,从而忽视了必要的铺垫和气氛。在该片中,观众还没有进入状态,银幕上的灾难已经一幕幕呈现。这会让听众不知道陷入灾难的是谁,因此对他们的同情,最多只能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道。总的来说,波兰斯基想把他的震撼传达给听众,但是他太急躁了。(人民网评)

《钢琴师》的人物众多,在战争中表现出各种行为,深刻表现了人性在战争中的复杂表现。战争摧毁了世界,但人性的复杂和变化都在这种绝境中凸显出来。(搜狐娱乐评)

图书摘录: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的主角要比以往的大屠杀片主角更接近普通人。他不是英雄,也不是最可怜的幸存者。斯匹尔曼是一个很被动的人,而整部影片是从他个人视角所看到的一切。影片上半部从开始犹太人受歧视,到被关进贫民窟似的特别街区,最后被押到死亡集中营。下半部像是部幸运版的《安·弗兰克日记》,描述斯匹尔曼四处躲藏、逃生的经历,是影片最感人之处。
《钢琴家》跟《辛德勒的名单》有相同的题材,不同的切入点:《钢》以犹太人为主人公,但它没有把镜头伸进集中营;《辛》对细节的描绘更加低调和冷峻,但视角是一个有救世精神的局外人。两部作品可各为互补(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评分细分
《西片碟中碟》的评分
前一篇文章钢琴课 The Piano
下一篇文章枕边书 The Pillow Book
罗曼·波兰斯基是一位善于在有限空间和时间里制作出富有生命力作品的大师 ,他的作品一直擅长挖掘人性深处的阴暗。
the-pianist《西片碟中碟》的简评: 本片导演手法扎实但不炫耀,布洛迪的表演是全片最大的亮点。导演和男主角均获奥斯卡奖。影片本身获戛纳金棕榈奖。

1条评论

  1. 影片的结尾让整个故事的基调上升了几个层次,这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反映二战反映犹太人与纳粹的影片。人性是很美的,当然,人生的际遇变幻各有轮回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