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动画电影《小鹿斑比》(Bambi)可以说是我们第一个童年阴影。这出1942年上映的迪士尼动画眨眼间已经77岁了,也许我们早已把电影中的情节和配乐忘记得一乾二净,但斑比母亲被杀的一幕却成为了挥之不去的悲伤。死亡残酷吗?《小鹿斑比》的原着告诉你:成长才是。

4写给大人看的「成长小说」

不少经典童话原本是写给大人看的,《小鹿斑比》亦不例外。出自奥地利作家Felix Salten之手的作品Bambi, a Life in the Woods於1923年面世,长达293页,是一部写给大人看的「成长小说」;也许是名字的关系,这作品总被误会成童话,引来家长指责故事「太黑暗」和「儿童不宜」。这样的误会更是持续到续集Bambi’s Children(1939),出版该书前Felix Salten甚至要刻意致函,请求书局不要把作品推销成儿童故事书。

3「死亡」令小孩吃不消

「死亡」向来都是沉重的话题,大人担心小孩会吃不消,就连华特·迪士尼的女儿都曾经奉劝父亲千万不要杀死斑比的妈妈。华特·迪士尼最後当然没有这样做,他抽起了斑比母亲被射中倒下那一幕的草图,改为以一声枪声交代事件。即使如此,这幕依然在全球小孩们的心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创伤。

2真正的残酷是成长

迪士尼没有在大银幕上展示斑比母亲被猎杀的画面,然而原着故事描绘死亡时却是毫不留情,同时更加入了动物互相残杀的画面(本身会打猎的Felix Salten也许只是直白地呈现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面对母亲死亡,迪士尼动画中出现了一位疏离的父亲角色——一头雄鹿The Great Prince of the Forest,这头雄鹿只会在关键时刻出现,抛下金石良言後又消失於林中。在迪士尼的版本中,雄鹿是这样婉转地公布斑比母亲的死讯:「你的母亲再也不能跟你在一起了,儿子,跟我来吧。」

然而,在原着小说中,父亲与斑比的互动则相反,来得更现实和无情——父亲在斑比刚失去母亲时没有多加安慰,反而狠狠地责骂了一句:「你就不能自己一个面对吗?真丢脸!」(“Can’t you stay by yourself? Shame on you!”)

1生存,就是要独来独往

「我的儿子啊,假若你能够存下来丶假若你够狡猾并不把自己送进危险之中,终有一天你能够跟你父亲一样英俊和强壮,而且你还会长出鹿角呢。」
——原着小说中母亲向斑比解释生存之道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死後,世界原来还是会继续转动,而你并没有任何停下来哭泣的机会——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周围环境这一秒恬静,下一秒便风起云涌,在这种环境下将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於人前,很容易会被占便宜。斑比学会的是,要生存便要强忍泪水,要学会独来独往。

今天的我们未必需要强忍泪水,也不用强迫自己独来独往,但当我们走到生命的某些关头,便会发现某些情感只能自己消化和沉淀;我们意识到残酷是成长的一部分,而我们正努力在裂缝中与之共存。

文:FLORIELLE / HOKK FABRICA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