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片:《蝙蝠侠与罗宾》

作者:Peter Sciretta
翻译:阿诚
校对:让弗朗索瓦张

并不是所有超级英雄都能像蝙蝠侠一样家喻户晓。1939年5月,也就是超人问世后的一年,漫画家鲍勃·凯恩和搭档比尔·芬格(多数情况未署名)创造了蝙蝠侠。这个身穿紧身衣、以打击犯罪为己任的形象在《侦探漫画》第27刊首次登场。

与前辈不同,蝙蝠侠并不具有任何超能力,有的只是一身高强的武艺和布鲁斯·韦恩名下一笔巨额财富(没错,他的另一个身份就是这个坐拥百万资产的花花公子)。正因如此,蝙蝠侠才能毫不费力为自己购置房子(蝙蝠洞)、车子(蝙蝠车)、飞机(蝙蝠飞机)还有一条装满各种战术设备的蝙蝠腰带。

蝙蝠侠的创作受到了诸多影响,如:《佐罗》、《魅影奇侠》等。还有一部1930年的影片《蝙蝠密语》,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身披斗篷的罪犯,在每次杀人前总要在墙上照出自己的蝙蝠标志。凯恩补充说:「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偶然翻到了一本写达芬奇的书,里头有张画是一个安着巨大蝠翼的飞行器…我看着像一个蝙蝠人。」

早在20世纪40年代,蝙蝠侠就完成了自己的银幕首秀:即1943年版的《蝙蝠侠》,这是系列电影两部中的第一部,每一部包含15章节,由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发行,刘易斯·威尔森扮演蝙蝠侠。1949年又推出了由罗伯特·洛弗瑞主演的第二部《蝙蝠侠与罗宾》。

而差不多20年之后的1966年1月12日,由亚当·威斯特、波特·瓦德出演、美国广播公司发行的电视连续剧《蝙蝠侠》,把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形象成功的推向了年青一代。尽管只有短短两季,但在头一年便大受欢迎,而且推出衍生的电影版。

拜电视剧夸张滑稽的风格所赐,凯恩早期的故事里浓郁的阴暗风格逐渐被轻松俏皮的人物设定取代。凯恩曾在1965年表示,「蝙蝠侠和罗宾无时无刻不在逗闷子,那些坏蛋也是。这种滑稽幽默风格领先于时代。」

20世纪70年代,蝙蝠侠再次出现在动画剧集《超人联盟》中,但受到之前电视剧版的影响,大家并没有特别注意到它。80年代中期,弗兰克·米勒颠覆性地用黑暗哥特风格,重塑了漫画系列《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和《蝙蝠侠:元年》,才让世界重新开始重视蝙蝠侠这个系列。

漫画的世界里,蝙蝠侠晚超人一年面世,在其电影制作的过程中,蝙蝠侠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尽管早在1966年,亚当·威斯特就曾将蝙蝠侠的形象带上银幕,但该主题电影真正获得成功还是在1978年的轰动之作《超人》出现一年之后。

前蝙蝠侠漫画作家迈克尔·奥斯兰协同制作人本杰明·梅尔尼克宣布将于1981年发行一部蝙蝠侠电影,预算1500万美金,版权归DC公司所有。他们聘请了《超人》的(未署名)编剧汤姆·曼凯维奇撰写剧本,故事发生在不久的将来,与超人的故事模式很类似:剧本对原始故事进行了扩充,讲述了蝙蝠侠成为超级英雄的的起源以及与小丑的最终对抗,以引入罗宾结尾。

奥斯兰的愿望就是拍一部「跟电视剧完全不同的蝙蝠侠电影,摒弃那些逗乐的成分,还原鲍勃·凯恩和比尔·芬格的最初设定」 。

但直到1983年,这个计划仍处于筹备状态,当时的导演候选人包括拍摄《捉鬼敢死队》的伊万·雷特曼和《小精灵》导演乔·丹特,但最终都没有谈妥。彼时蒂姆·波顿因打闹喜剧《荒唐小混蛋奇遇记》名噪一时,华纳兄弟随即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这位蝙蝠侠铁粉,那时他正忙着拍摄华纳的另一部电影《甲壳虫汁》。

那时,华纳通过与彼得·古伯(Peter Guber)的卡萨布兰卡影业交易,获得了这一项目的管理权,双方拟定了一系列的开发计划。波顿告诉马克·索尔兹伯里:「曼凯维奇的初稿里,蝙蝠侠的设定简直和超人一模一样:有同样的诙谐语气,剧情从童年的布鲁斯·韦恩讲起,介绍了他是如何成为令罪犯闻风丧胆的蝙蝠侠的故事。

他们否定了这个故事里一切古怪的本质。不过,曼凯维奇的剧本倒是让我更加坚信蝙蝠侠和超人是不一样的,和60年代的电视剧也是不一样的。首先这个人把自己打扮成蝙蝠的样子,不管你们怎么看,我就觉得挺奇怪。」

《蝙蝠侠》(1989)

尽管波顿承认,这个系列曾给自己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些年他一从学校跑回家就会打开电视,但他拒绝复制那种夸张搞怪的风格。20世纪80年代的漫画热潮,特别是大受欢迎的《黑暗骑士归来》系列,也许可以向华纳证明波顿版本的电影会引起观众的喜爱,波顿说:「漫画故事的成功让我们的想法更容易被接受」。

得到了华纳的青睐,波顿很快投入工作,与当时编剧界的新星山姆·哈姆一同着手准备了一个新的草本。哈姆也是个蝙蝠侠迷,他那获普利策的喜剧剧本引发了一场竞购战,最终花落华纳,并为他赢得了兄弟一份为期两年的合同。哈姆认为,以超人为模板是错的,与其对蝙蝠侠角色的形成追本溯源,不如把蝙蝠侠当成一个既成形象,把这个角色的背景和心理动机融入情节的发展,从而对这一形象进行解密。

哈姆说:「我尝试把这个百万富翁选择披上战衣的理由解释为面对心灵创伤的应激反应。从这个角度看,超级英雄的世界是不存在的,DC宇宙也是不存在的,没有所谓传统意义的流派可以依靠,这样才能真正正视这个人物。你会想知道如果这个人真的存在会是什么样呢,相应的,你就会想象出很多情节。」

蒂姆·波顿很享受这个过程,他说:「我周末刚跟山姆见了面,我们聊了聊关于剧本的初步构想,拍《甲壳虫汁》的时候我们也敲定了基本轮廓,而让这部电影真正走到实施阶段则得益于《甲壳虫汁》令大家喜出望外的开画票房,我也感到很吃惊!正因如此,华纳兄弟才为我们开了绿灯。」

梅尔·吉布森、亚历克·鲍德温、比尔·默里、查理·辛还有皮尔斯·布鲁斯南都被传在华纳兄弟的蝙蝠侠选角名单上,不过因为杰克·尼科尔森将饰小丑,制作经费恐怕只允许一个无名小众来饰演这个英雄角色了。

毕竟饰演超人的克里斯托弗·里夫就是这样。但波顿对马克·索尔兹伯里表达了自己的疑虑:「我甚至可以想象,我将会在千千万万的影评里读到「杰克演的真好,但那个无名小卒就不怎么出彩了’」。他也不想找个动作明星,「像施瓦辛格那种大块头的壮汉怎么能扮成蝙蝠呢?」

最终,他终于敲定最佳人选——迈克尔·基顿,后者在《甲壳虫汁》中扮演了一位来自阴间的驱魔师。「他穿蝙蝠衣不会显得很怪,因为他本人不是很魁梧,所以他必须穿上这样的铠甲。我认为这能更好地突出「转变」这一主题,让迈克尔饰演蝙蝠侠可以强调这种人格的转化,这也是我理解中这部电影的重点。」

这时,哈姆的参与因为大型编剧罢工被迫中断,波顿于是将《甲壳虫汁》的编剧沃伦·斯卡伦和《吹牛大王历险记》的编剧查尔斯·麦基翁带入团队。而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减轻电影阴暗的基调,这与基顿的演绎无关,而是单纯因为华纳担心一个充满困扰和不安,并不时怀疑自我、自己的心理问题还没解决的蝙蝠侠会让观众失望。哈姆承认:「我知道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人们不希望这样一个富有英雄色彩的人物总是质疑自己打击犯罪事业的意义,但说真的,我这正是我想表现的。」

1988年10月,在严密的安保措施下,主要拍摄工作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虽然西恩·杨的坠马事件打乱了前期拍摄节奏,但幸亏发生在前期,还没有造成什么大麻烦,当金·贝辛格代替她出演维可瓦丽时不用重拍什么镜头。

开局不利、大规模制作、高要求特效、频繁的夜景、大量内外景选址,甚至是尼克尔森合同的约束性(除去他的天价薪金不谈,有限的资金代表着有限的工作时长,甚至连化妆时间也是要付钱的),都没能阻碍波顿按期完成这部片子,资金方面也只是小额度超出预算。

1989年6月21日,这部电影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下千呼万唤始出来,首映周末票房高达4270万美金,也成为第一部上映十天票房过亿的影片,最后豪取4.13亿全球票房。「蝙蝠热」席卷全球,使得这部电影不仅成为1989年最成功的电影,大概也算得上是华纳兄弟史上最成功的电影。毫无悬念,华纳打算邀请波顿拍摄续集;同样毫无悬念,波顿答应了这个邀请。

虽然华纳兄弟以每天2万美金的成本把哥谭市「建在」了松林制片厂,希望《蝙蝠侠》第一部的大卖能确保其续集的票房,《蝙蝠侠归来》的拍摄地最终还是选择了洛杉矶。波顿再次掌舵,迈克尔·基顿也重批蝙蝠战衣。

这部影片基调更加阴暗,蝙蝠侠的主要敌人为企鹅人(丹尼·德维托饰)和猫女(米歇尔·菲佛饰)。尽管山姆·哈姆的剧本中同样讲述了猫女的故事,但最终没有通过。华纳采用了丹尼尔·沃特斯(《希德姐妹帮》编剧)的剧本,随后经韦斯利·史翠克(《恐怖角》编剧)多次修改。

史翠克回忆说:「那时他们让我改写《蝙蝠侠归来》的剧本(那时候我还叫它蝙蝠侠II),主要解决「企鹅人」这一角色的整体设置缺失的问题。说实话,这对我来说真不叫事,相反,我还觉得很带感。在漫画里,针对大反派的一整套情节非常常见,但蝙蝠侠II里缺少这样的设置则令华纳很头痛。」最后他提出了一个「老套的想法,大概就是让城市升温或者冰冻他们吧。(很显然,随着岁月流逝,华纳高管仍没放弃这个念头,冰冻哥谭最后成为蝙蝠侠与罗宾中的关键情节。)」

最终史翠克想到了一个更好的主意,受摩西劈水横渡的情节启发,他决定将年幼的企鹅人绑在篮子里然后扔到河中,令其无助地漂流。随后被哥谭市地下居民收养,因此,他的情节设置就是杀掉哥谭市长的长子。华纳兄弟很喜欢这个故事,波顿也是。

但史翠克表示:「这个版本受到了一些争议,玩具制造厂商们并不是唯一不喜欢它的人。相比第一部,《蝙蝠侠归来》的盈利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尽管相较第一部,它取得了更显眼的首映周末票房成绩(4560万美元),但仅2.82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只达到了其前身的三分之二。」

1995年,导演乔尔·舒马赫带着他的电影《永远的蝙蝠侠》回归,拿下5270万美金的首映周末票房,全球范围内更是创下3.33亿的收入总值。本片众星云集,方·基默饰演蝙蝠侠、金·凯瑞饰谜语人、妮可·基德曼饰多情的心理学家蔡斯·梅里黛恩博士、克里斯·奥唐纳饰罗宾、汤米·李·琼斯饰哈维·邓特/双面人(尽管在电影《蝙蝠侠》中哈维由比利·迪·威廉姆斯出演)。

然而,舒马赫1997年的电影《蝙蝠侠与罗宾》却反响平平,仅拿到4287万美金的首映周末票房2.37亿美金的全球票房,但据报道,电影从其相关玩具、百货、服装及其他周边揽获1.25亿美金的额外收入。本片由乔治·克鲁尼和克里斯·奥唐奈饰演活力二人组、阿诺德·施瓦辛格饰急冻人、乌玛·瑟曼饰毒藤女、艾丽西亚·西尔维斯通饰蝙蝠女。

尽管据华纳兄弟所说,蝙蝠侠系列电影的未来尚未确定,但大量流言、谎言、或者说一厢情愿的期盼仍然围绕着第五部蝙蝠侠影片的筹备应运而出。麦当娜被选为小丑那心灵扭曲的爱人哈莉·奎茵的最佳扮演者。

「蝙蝠侠5」中的主要反派是稻草人,这个史上第二号恶棍在1940年的漫画中首次亮相,由约翰·特拉沃尔塔、霍华德·斯特恩及杰夫·高布伦三人中的一个出演(各方资讯对此其说不一)。而杰克•尼科尔森将继续扮演小丑,出现在闪回的情节或稻草人激起的幻象中。「小丑来啦,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在《尽善尽美》的新闻发布会上,问到即将上映的电影时,尼克尔森开玩笑道。

事实上,以上就是近几个月来,各大电影八卦网站(包括Dark Horizons 和Coming Attractions)就《蝙蝠侠与罗宾》能给出的全部传闻,他们反常的暂停了关于此片的一切报道。不过,众说纷纭里确实存在着部分真实的成分:一是马克·波托塞维奇(《入侵脑细胞》及雷德利·斯科特、华纳版《我是传奇》未公开版本的编剧)已经写好了一部新的剧本,以《蝙蝠侠的胜利》或《黑暗骑士》为题,以阿卡姆疯人院为背景,讲述稻草人、小丑女以及蝙蝠侠无数噩梦般幻觉的过去。

蝙蝠侠的选角也成为各种小道消息的关注点之一。尽管根据合同,乔治·克鲁尼仍将继续出演至少一部蝙蝠侠系列电影,媒体却广传库尔特·拉塞尔为将饰演这一角色,他随后出演了保罗·安德森执导的那部命运多舛的电影《兵人》。制片人乔恩·彼得斯却对此坚决否认,他告诉Cinescape:「他当然不是蝙蝠侠!怎么可能!他都跟我差不多大了,演蝙蝠侠他爹还差不多。」

该工作室显然希望蝙蝠侠一角的扮演者可以不再频繁更换,并表示支持克鲁尼,而后者曾公开表示愿意履行其合约,1997年9月在接受E!News的访问时他说:「如果有机会我当然愿意演,我可是有合同的,能尝试以不同或者更好的方式去演绎这个角色一定会是很有趣的事。这几个月我得再看一遍《蝙蝠侠与罗宾》,我觉得我之前的表现还不够好,所以要回顾一下,看看自己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尽管克鲁尼认为自己「搞砸了这个系列」,但事实上,造成电影口碑不好的元凶另有其人,导演乔尔·舒马赫坚持延续六十年代夸张的电视剧风格,才使得影片中的表演令人诟病。

在1998年初Variety杂志的采访中他承认:「我想我让蝙蝠侠的老粉失望了,我严重受到了家庭观念的影响。我曾经收到过上千封来信,都是家长写来希望我能拍一部能让他们的孩子欣赏的电影,而现在我却让那些蝙蝠侠的铁杆粉丝失望了。」

他的言下之意十分明显:希望能再拍一部蝙蝠侠的影片。1998年7月1日,他告诉E!Online自己已经与华纳兄弟的首席制片人洛伦佐·迪·博纳文图拉谈过关于拍摄另一部蝙蝠侠电影的可能性,「这将会是一部小范围影片,里面不会涉及太多坏人,也将更贴近漫画本身」。

舒马赫的主要灵感来源是弗兰克·米勒的漫画《蝙蝠侠:元年》,这部作品由大卫·马索伽利配图,后者曾与米勒在另一部漫画《夜魔侠:重生》中有合作,其高对比度和饱和度的画风让人很容易想起报纸漫画《至尊神探》,并由里士满·路易斯为其上色。

在这本仅24页的漫画中,米勒以戈登的视角重述了蝙蝠侠神话的第一年,那时他还是个年轻的警探,还得等几年才能变为大家更熟悉的「戈登警长」。正如米勒在其作品全集的序言里写的那样:「如果提到「蝙蝠侠」,你的认知仍停留在亚当·威斯特和波特·瓦德一边胖揍文森特·普赖斯和恺撒·罗摩洛一边妙语连珠,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带来惊喜。」

《蝙蝠侠:元年》的开篇里,戈登携怀孕的妻子安来到哥谭市,而布鲁斯·韦恩也终于回到了这个18年前亲眼看着父母被枪杀的城市。十二年自我放逐的生活之后,韦恩开始接受各种训练,为随即的双重生活打下了基础:白天是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晚上是打击罪犯的蒙面英雄。

然而,布鲁斯发现哥谭市似乎想保持这种肮脏的现状,戈登警探也发现哥谭警界贪污腐败相互勾结的事似乎是个当地潮流,并势头正旺。尽管戈登起初对贪腐现象零容忍,以致自己处境危险,但同样为自己赢得了英勇无畏的好名声,刚正不阿的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清廉卫士。然而,这一切努力随着他与自己美丽的同事埃森侦探私通被发现而灰飞烟灭,为了不向敲诈信屈服,他承认了自己的不忠。

同时,布鲁斯·韦恩受一只意外砸入房间的蝙蝠启发,决心以另一个自我的身份打击哥谭肮脏的地下世界。先不说「蝙蝠侠」的出现对戈登探长正在处理的警界腐败问题产生的影响, 「蝙蝠侠」甫一登场即启发爱猫女塞琳娜离开妓院,转行当上了打扮成猫咪模样的飞贼。

最后,蝙蝠侠被戈登的上司围困居民楼上,被燃烧弹攻击,费力逃脱后恰巧来得及从暴徒手里救下戈登刚出生的孩子。这两个理想主义的反罪恶斗士之间的非正式联盟由此创立:一个穿着便衣,一个身披战袍。

尽管舒马赫意图将「元年」拍成一部更加阴暗、硬朗的影片,1999年夏天华纳兄弟还是邀约来自纽约的电影制作人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加入这一系列,彼时他正因自己的新作《死亡密码》名声大噪 。「我告诉他们我会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出演蝙蝠侠,把拍摄地选在东京,让哥谭变得更哥谭。」

他半开玩笑地说,「正是这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不管是被启发还是孤注一掷,华纳公司愿意与这位公开宣言的蝙蝠侠铁粉商讨「元年」的拍摄计划都是一个勇敢的举动。

阿罗诺夫斯基表示:「蝙蝠侠系列电影有点越来越朝着老电视剧的方向发展了,显得毫无诚意,就像一场可笑的滑稽戏。我大概会背道而驰,我希望展现原汁原味的街头真相,没有舞台,没有背景,全部取景于美国各大内陆城市,制造一种真实的感觉。拍摄一部蝙蝠侠版的《猛龙怪客》或者《法国贩毒网》。在「元年」里,戈登有点像谢皮科,蝙蝠侠是特拉维斯。」

他指的是1973年同名电影里专门举报警察腐败的弗兰克·塞皮科,由阿尔·帕西诺饰演,以及罗伯特·德尼罗在马丁·斯科塞斯电影《出租车司机》里扮演的那个惩恶扬善的英雄。阿罗诺夫斯基已经注意到,弗兰克·米勒大受欢迎的《罪恶之城》系列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处女作《死亡密码》。

此外,这位导演在制作米勒早期的图像小说《浪人》的改编版时,就与这位作家/艺术家合作很愉快,虽然最后没有完成这部作品。「我们试图为蝙蝠侠系列电影注入一丝现实意味,我们试图回答那个永恒的问题:是什么让一个现实中的人决定身披紧身衣打击犯罪?」

华纳对此很感兴趣,委托阿罗诺夫斯基和米勒合作完成一个剧本,他们拥有极大的自由度,并不仅仅局限于漫画「元年」,整个蝙蝠侠系列故事都任由他们借鉴。开始,布鲁斯·韦恩不再是那个坐拥韦恩企业百万身家的孤儿。小布鲁斯在街头目击双亲被枪杀,随后同儿子小阿尔一起经营汽车修理厂的老阿尔收养了他。

受到复仇的欲望驱使,他隐约的意识到自己沿着一个既定的命运轨迹前进。年轻布鲁斯(他的年纪被刻意隐瞒)一天到晚都在店里奔忙,看着街对面东区妓院门口来来往往的妓女、嫖客、皮条客和那些腐败的警察,而此时,戈登正一支连一支的抽烟,与哥谭警界盛行的腐败之风作斗争。

布鲁斯在猫屋(妓院)门口第一次扮演英雄,名叫坎贝尔的下流警员意图搭讪「女主人塞琳娜」,但坎贝尔最终送了命,布鲁斯勉强逃脱。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蛮干了,布鲁斯先是披上斗篷,还带了一个《黑色星期五》里头杰森那样的曲棍球面具。不过很快,他发现了更好的服装,不论形式还是功能都更胜一筹。

他收购了一些简易的小装备和武器,并重新组装了一辆黑色林肯,这辆临时的蝙蝠车搭载全黑的玻璃、夜视行车镜、武装保险杠和一台性能卓越的校车发电机。从此他变身「蝙蝠侠」,不论是街头混混还是黑帮老大都难逃他的制裁,包括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警察局长勒布和市长努恩,他甚至帮助韦恩企业寻找他们失踪的继承人。最后,布鲁斯接受了自己韦恩家族继承人及城市救世主的双重命运,戈登也慢慢接受了,虽然他并不接受蝙蝠侠做事的方式,但他不得不接受结果。

阿罗诺夫斯基说:「漫画对戈登的重塑带给了我极大的灵感,第一次他不是以懦夫的样子出现,他变得很强硬。他的第一幕是坐在马桶上,嘴里含着枪,手上拿着六发子弹,思考着要不要打爆自己的头。对我来说,这就是这个人物应有的样子。」

漫画与剧本有很多共同的情节,包括布鲁斯·韦恩的虚无主义旁白(有点像《出租车司机》里的特拉维斯,也有点像另一部80年代末精彩的漫画小说《守望者》里的罗夏)、英勇的戈登警长在人质危机期间救下一名婴儿、塞琳娜化身猫女、戈登接到同僚不要继续反腐的警告、他怀疑哈维·邓特是蝙蝠侠,以及随后在居民楼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打斗。

但剧本作为一个起点,具有更宏大的叙事。虽然它删去了戈登通奸的次要情节,却更进一步地模糊了常存人心的善恶观念之间的界限:戈登谴责蝙蝠侠,认为他维持社会治安的行为于恐怖分子无异,认为他的行为令其在法律范围之外而非凌驾于其之上,却并没有意识到正是他自己在电视上屡屡表示将坚持打击犯罪和腐败才激发了蝙蝠侠整治坏人(比如那些无缘无故枪杀他父母的凶手)的愿望。

剧本里有蝙蝠侠迷的所熟知的一切,这其中自然包括阿卡姆疯人院里那个绿头发总是傻笑的犯人。同时,随着塞琳娜/猫女发现蝙蝠侠的真实身份,故事的续集也将随即展开。

有趣的是,不论是电影剧本还是漫画,都没有为布鲁斯·韦恩转型成为蝙蝠侠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第一年》 采取了一种相对传统的解释:一只蝙蝠打碎了布鲁斯书房的窗子,而剧本中布鲁斯则因自己戒指产生的蝙蝠形标志(向李福克笔下的超级英雄幻影致敬)得到灵感,也因此被八卦小报称为「蝙蝠侠」。

一次珍贵的采访中,米勒跟洋葱新闻分享了与阿罗诺夫斯基合作的感受:「他挺敢想的,随随便便就能想出不少好点子。和他一起工作是件特别开心的事,这挺奇怪,因为从很多角度看我都成了团队里不太重要的那个,我不习惯这个」。因为「担心华纳兄弟会找人干掉我」,米勒拒绝透露电影的相关内容。

他认为问编剧电影最终会是什么样就跟「问看门的这房子会不会被拆掉一样」。尽管如此,阿罗诺夫斯基仍旧认为他和米勒的作品将会让蒂姆·波顿的电影相形见绌。「他拍的挺好的,特别是第二部,我觉得是系列里最棒的。

但那不是现实,更像是他自己的国度:一个灿烂、精心修饰过的哥特式完美世界。第一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真实的生活,但那些打斗的场面也太假了,我想要的是真正的战斗,去探索两个男人在打架的时候到底会怎么做,但这些你都看不到。因为一旦你开始将其浪漫化,并幻想成超级英雄的故事,你的是非观就不再模糊了,你会很明确这是个好人打坏人的故事…这样我就没办法用我的方式讲这个故事了。」

阿罗诺夫斯基以自己的方式承认:「我觉得华纳兄弟一直都知道这部电影不会是他们想要的,但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所有四岁的小孩都会去买蝙蝠侠周边。所以如果你发行一部蝙蝠侠的电影,每个四岁小孩都会哭着喊着让妈妈带着他去电影院,所以它必须是一部PG(普通, 建议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级的片子。

不过我曾经还是满怀希望的,我想既然DC公司针对不同年龄层推出了不同类型的蝙蝠侠游戏,那么电影也应该有不同的等级。我想拍一部针对成年蝙蝠侠影迷的限制级电影,一个死忠粉版,制作经费应该也会少一些。

但你知道,这毕竟是华纳兄弟,是蝙蝠侠,所以拍这种原始、前卫、面向成年蝙蝠侠迷的电影不会简单,但起码我可以用一个还不错的价格说服他们。也许我会用超16毫米胶片拍摄,也许会在普通版之后上映,宣传语可以是「孩子看那里,大人看这里」。尽管如此,他补充道:「华纳兄弟允许我们发展这个故事已经很勇敢了,我和弗兰克也非常享受创作剧本的时光。」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