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点评:

仅用4个字来评价该情色片:干柴烈火
或者
仅用7个字来评价该情色片:当干柴遇到烈火
男主角是干柴,女主角是烈火

基本介绍:

《烈火情人》是由路易·马勒执导,杰瑞米·艾恩斯、朱丽叶·比诺什等主演的电影。影片于1992年12月2日在法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史蒂芬和儿子的女友安娜发生了不伦恋情,最后导致悲剧的故事。

获奖情况:

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配角(提名) 米兰达·理查森
第4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电影奖 最佳女配角 米兰达·理查森
第50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最佳女配角(电影类)米兰达·理查森

英文简介:

A member of Parliament falls passionately in love with his son’s fiancée despite the dangers of discovery.

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一位国会议员不顾被发现的危险,仍深深地爱上了他儿子的未婚妻。

剧照欣赏:

幕后制作:

影片改编自英国约瑟芬·哈特1991年出版的小说《情劫》。艾恩斯在拍摄该片时精读原著,但马勒不以为然。
影片有五个性爱场面,大多避开了床而是在地板上、墙角、门边和椅子上做爱。导演马勒为此看了许多有性爱场面的影片和录像,最后坦言处理这类场面没有更多的新方法。

媒体评价:

《烈火情人》以比较传统的电影语言和叙事方法颇有勇气地探讨了婚姻、爱情和性的关系,并且在这一领域给观众留下了对禁忌的思考空间。在世俗的情义和廉耻等标准的衡量下,安娜的行为是无来由也是无意义的,因而无法解释。然而,安娜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为禁忌拘役的个体,她无视禁忌、亵渎规范和权威的行为也许为世俗所不容,却是捍卫个体自由甚至自身权利的举动。正如传统的人文主义所宣扬的: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当禁忌成了阻碍人们追求幸福的符咒,那将不仅是性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家庭的悲剧,更是横亘在所有人眼前的命运悲剧。婚姻是理性的、自由的,因而才是神圣的。然而爱情与性的欲望却不能由理性来掌控和解释,上帝也无能为力。(北京电影学院研究所教授郝建评)

影片揭示出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虚伪、自私、道德沦丧,在一定深度上探讨了性爱在人类文明社会中的作用、位置,试图揭示性爱与情爱、本能与理性、私欲满足与文明制度下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从性的角度反映社会、揭示人性,该片的确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不失为一部脱离肤浅表层的爱情商业片。但是,《烈火情人》毕竟是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必不可免地带有西方堕落文化的烙印,影片中大量情节和镜头展现男女主人公性爱的细节,一味追求对现众的感官刺激,这显然不适于中国国情,不符合东方社会道德规范。(《当代电视》评)

影史钩沉:

1992年的[烈火情人]中,一直陷入畸恋的安娜这个角色最开始是由伊莎贝拉·阿佳妮扮演的,但因为档期冲突,她不得不放弃。后来朱迪·福斯特接了下来,但她看过剧本之后认为自己不太适合,也拒绝了。最后才由朱丽叶·比诺什接演,当时她27岁。(看电影杂志)

《烈火情人》原创影评:

《烈火情人》影评:当干柴遇到烈火

3 评论

  1. 或许花开的意义只在于花开,鸟飞的意义只在于鸟飞,一个人消逝的意义只在于消逝。雪中炭,夏日扇,只在一定的期限里发挥作用。鸟尽弓藏绝对是真理。缘分尽了,彼此相忘于江湖,不要拖泥带水。
      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这样描述爱情的消逝:我们听到她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她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她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成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但是,他笔锋一转,说,其实,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就预见到了日后的结局了,而正是这种预见让我们泪流满面。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