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鉴赏:

《精疲力尽》是法国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的成名作。在此以前,戈达尔长期从事影评工作,与他的长辈安德烈·巴赞及他的伙伴弗朗索瓦·特吕弗等一起,致力于开创一种新电影即后来所说的“新浪潮”电影。《精疲力尽》公映后立即以其新颖独特的面貌引人瞩目。自此以后直至今日,戈达尔的电影创作始终遵守他的这个独特的原则,不断地花样翻新,往往令人瞠目结舌。因此有人称他的电影是把纪录性的写实主义,风格化的画面和宣传,以及对艺术、文化和社会学的即兴式议论结合成一个古怪的、常常使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大杂烩。不过,当时他尚未完全走到这一步,《精疲力尽》是他拍摄的第一部长故事片,虽然由于采用实景而具有纪录性,虽然有演员直接对观众说话,但还缺乏1965年拍摄的《狂人皮埃罗》所具有的风格化的画面和1967年拍摄的《中国姑娘》所充满的宣传和议论。从上述故事梗概也可以看出,《精疲力尽》至少表面上有一个可以讲述的故事:法国现代青年米歇尔在杀死一名警察后回到巴黎,一边找人要钱,一边与女友帕特丽夏厮混,结果被这位女友告发,死于警方的枪下。影片中出现的为米歇尔所崇拜的美国侦探影星汉弗莱·鲍嘉的广告画和米歇尔与帕特丽夏去电影院看美国西部片的一场戏并不是偶然的。戈达尔没有忘记这两种美国传统电影给予他的影响。可是,《精疲力尽》无论同这种侦探片还是同这种西部片相比都具有一些本质上的差别。在美国的侦探片和西部片中,一般都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正面人物都是按照美国的传统道德观念进行塑造的,他们或者是机智勇敢的侦探,或者是惩恶扬善的牛仔,总之他们都是英雄。戈达尔的影片却没有类似的英雄人物。对米歇尔,对帕特丽夏,或对影片中的警长,都很难用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衡量和评价。米歇尔宣称我行我素,他确实是随心所欲地偷车,偷钱甚至不惜打昏人来抢钱,他随心所欲地开枪打死警察,随心所欲地与女人厮混。从传统的道德观念看,这是一个胡作非为的坏蛋。但影片通过米歇尔最后的死使他成为一个可怜可叹的悲剧人物。帕特丽夏同样随心所欲地一会说爱米歇尔,一会说不爱他了,她帮助米歇尔偷车,她先让被通缉的米歇尔住在她的房间,并向警长谎称不知道米歇尔在哪里,后来又告发了米歇尔,使他死于警方的枪下。从传统的道德观念看,帕特丽夏最后的行为是正当的,她帮助警方惩罚了杀人凶手,但影片给人的印象却是帕特丽夏出卖了朋友。影片中的警长也谈不上机智勇敢,他把逮捕罪犯的希望寄托在人们的举报上,他最后指挥警察打死的仅仅是一个不想逃跑的罪犯。事实上,这部影片并不试图塑造什么正反面人物形象,而是力求反映1950年代的法国社会中某一类青年人的生活行为,表现他们的真实面貌。如果说美国侦探片和西部片是按照本质先于存在来表现人物的话,《精疲力尽》则是按照存在先于本质来表现它的人物的。它展示了米歇尔和帕特丽夏等现代人的行为或存在,却没有为他们的本质下结论。米歇尔和帕特丽夏自己也不明白他们究竟为什么要那样做。宣称选择虚无的米歇尔临死前说了句:“真可恶。”对谁或对什么而言,他没有说明。警长自作聪明地解释道,米歇尔是说帕特丽夏可恶(这说明警长心中也认为帕特丽夏出卖了朋友)。帕特丽夏对警长的解释表示怀疑,她问道:“可恶是什么意思?”帕特丽夏与米歇尔一样,并不知道也并不关注所作所为的意义。“存在先于本质”乃是当时盛行的存在主义的口号和原则,《精疲力尽》无疑反映了这一哲学思潮。无怪乎该哲学在法国的首要人物让保尔·萨特要对这部影片发出赞

本文隐藏内容 登陆 后才可以浏览

在表现方法上,《精疲力尽》也可以说是随心所欲的。尽管它有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并不受传统的情节观念的束缚。影片中的各个事件之间缺乏因果关系,仅仅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出现。剪辑上,《精疲力尽》往往也不考虑连续性。它不再遵守远景←→中景←→特写这种表现程式,不再把渐隐渐显、化出化入等当作不可缺的时空转换手段。影片中的镜头衔接主要是用切入来完成的,甚至是违反常规的自由跳接。有人认为,戈达尔这样剪辑他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是由于他还不懂得怎样剪辑影片。但采用这种剪辑方法在客观上是符合他所要表现的人物、事件和主题的,即包含存在主义的人物和事件。因为按照萨特的说法,存在是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没有必然性的。对于戈达尔来说,主题离不开技巧,电影离不开思想。他说自己是用写小说的形式写论文,用写论文的形式写小说,但不是用笔去写,而是用电影去拍摄。

《精疲力尽》表现现代普通人,运用新的叙述方法和剪辑方法,采用低成本的实景拍摄,它的导演也是编剧之一。这些都为1950年代末兴起的法国新浪潮电影提供了一个榜样,成为这一新电影的基本创作原则,所以评论界把这部影片看作为“新浪潮”电影的一个宣言。

(刘云舟)

1
2
3
评分细分
《西片碟中碟》的评分
前一篇文章女友的男友
下一篇文章男孩遇见女孩 Boy Meets Girl
戈达尔的电影通常被视为挑战和抗衡好莱坞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风格。他也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对电影发展史的丰富知识注入他的电影。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经常发现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子。
breathless《西片碟中碟》的简评:60年代风涌潮卷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开山之作,不但让戈达尔一举成名,也捧红了法国一代巨星贝尔蒙多。

2 评论

  1. 【上海电影节归来】戈达尔处女作,法国新浪潮标志性作品。本片最大贡献在于对跳接(Jump Cut)的首次大规模使用,打破了好莱坞的连贯性剪辑传统(以30度规则为主)。在廉价旅馆拍摄的23分室内调情戏和夸张的结局都让人印象深刻,也引出了存在主义色彩的思索: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8.0/10)

  2. 本片灵感来源于特吕弗看到的新闻,他将收集的剪报交给了戈达尔,后者不负所托。虽仍能看出不少偶像雷诺阿、希区柯克的痕迹,但无视传统的跳切、嘲讽主流的价值观、虚无主义的态度已足够让人大惊失色,此后一直走在电影革新和实验的前列。而梅尔维尔也正如他在片中所言“成为不朽,然后死去” 。戈达尔影展。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